锦衣夜行 作者:月关
锦衣夜行第83部分阅读
锦衣夜行 作者:月关
锦衣夜行第83部分阅读
“喔,明白了明白了,我倒忘了,北地习俗,女儿家喜欢叫哈哈哈哈,我本来今晚想住在你这儿,与你促膝长谈的,既然这么着,我先去找家客栈投宿,咱们有什么话回头再说。”
他抓起包袱,走到夏浔身边声,挤挤眼笑道:“原来大人喜欢这个调调儿,如此生涩稚嫩,大人的癖好真是啧啧啧啧”
看着萧千月向夏浔猥琐地挑了挑大拇哥,一溜烟地走出院子,茗儿小郡主好奇地向夏浔问道:“他在说甚么,怎么听着怪怪的。”
夏浔故作茫然地道:“什么听着怪怪的”
茗儿道:“就是那个,我倒忘了,北地习俗,女儿家喜欢叫哈哈哈哈”
夏浔“恍然”道:“喔,你说他说的那个哈哈哈哈呀。”
“是呀,就是那个哈哈哈哈”
“这人说话一向不着调,郡主不用理他哈哈哈”
第252章 永乐偶也天真
葛诚是藩王府长史,与在京官员素来没有甚么交往,纵然以前有交情的,他现在头上顶着燕王的标签,也没人敢招惹他,所以在京里待得很是冷清。没过两天,他就陛辞返回北平了。
葛诚一路舟车劳顿,回到北平后过家门而不入,直接就到王府向燕王朱棣交差了。
朝廷步步紧逼,燕王朱棣又惊又惧,他怕惹出麻烦,近来连王府也不出了,只是对外称病,每日躲在王府观望动静,一听葛诚回来,朱棣又惊又喜,连忙唤他进见。
暖阁里温暖如春,一见葛诚进来,朱棣连忙问起此番赴京情形,葛诚一路早已想好说辞,便向朱棣叙说了一番,大抵不过是些正常的觐见献礼的事情,朱棣凝视着他,突然问道:“俺听说,大朝仪之后,皇上曾独自召你奏对,可有此事”
葛诚心里顿时一惊,皇上召见,他是自午门而入的,见过他的人也不知有多少,如果有心,总能打听得到的,可是自己在京里压根就没待几天,想不到燕王已经知道消息了,难道他在朝中遣有耳目如此说来,莫非燕王真有反意
其实这却是葛诚疑心生暗鬼了,燕王朱棣在京还真没有什么耳目。燕王倒不是老实到那种地步,朱允炆剑拔弩张的,他有机会派出探子打听消息却不派,而是他根本没有门路。以前他是不曾想过在朝廷安插耳目,现在是临时抱佛脚,想安插也没机会,随便派个人去,站在大街上就能知道朝堂上的机密么
燕王若真如民间传言所说,久蓄反意,在朝廷耳目众多,他也不会靖难四年,几度死里逃生,只在外围周旋。后来还是朱允炆身边那些太监受不了皇上把犯了大罪的文官也当宝贝把偶犯小错的宦官也不当人看往死里整,愤而投靠燕王,派人给燕王送信,朱棣才知道南京城兵力空虚,于是甩开朝廷主力,一招黑虎掏心直接杀奔南京城下了。
那燕王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当然是他的小舅子徐增寿送的信。
徐增寿也看出皇上下一步要对付的就是他大姐夫了,所以一有什么关系朱棣的重大消息,就使人快马报来,所以燕王才知道皇上单独召见葛诚的事儿。
葛诚虽然如黄子澄所说胆小怕事,可是毕竟和燕王朝夕相处,十分熟稔的人了,畏惧之心远不如初谒天子时那般诚惶诚恐,他虽心中暗惊,面上却强作冷静,从容答道:“喔,是有这么回事儿。前些时候风闻北疆蒙人蠢蠢欲动,朝廷不是调拨了大批兵马严阵以待么,皇上召见,就是询问一下近来北方蒙人的动静。”
“喔,原来如此。那么,长史可有将本王心意禀与皇上”
葛诚面有难色地道:“皇上对此一句话也不涉及,臣实在没有机会出口啊。如果冒昧提出,恐怕反有越描越黑之嫌,岂不害了殿下不过,臣观陛下,似乎唯一在意的就是北方蒙人是否真要南下,且不说殿下勇武,素为北元余孽所忌惮,就凭北人意欲南侵,想来皇上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打殿下主意的。”
朱棣吁了口气道:“长史所言也有道理,那我就放心了。”
又对答一番,朱棣便道:“长史一路辛苦,先回家去歇息几天吧。反正王府近来也没甚么事情,不必着急。”
“是,多谢王爷。”
葛诚致礼退下,朱棣微笑颔首,待葛诚退出暧阁,朱棣的脸色马上阴沉下来。
徐妃自屏风后边轻轻地闪了出来,走到朱棣身边,手轻轻按在丈夫肩上,轻声问道:“怎么,有什么不妥么”
朱棣轻轻叹了口气,说道:“亏得内弟夫人,你没发觉他的不妥么”
徐妃未嫁人时,在京城便有“女诸生”之称,才学出众,慧黠聪明,岂会看不出其中蹊跷,她沉默片刻,说道:“皇上单独召他奏对,如此大事,王爷不曾问起时,他居然避而不谈,这是一个疑处。”
朱棣唔了一声没有说话,知夫莫若妻,徐妃知道丈夫正在听着,便又继续说道:“新春之际,皇上也很忙的,北疆一直平静,并无战事,皇上单独召见葛长史,就为问问北疆之事如果皇上是旁敲侧击打听王爷的消息,那才正常,如今这个理由王爷要小心葛诚了。”
朱棣默然良久,悲怆地道:“如此看来,皇上还是不肯放过俺呐,俺朱棣戍边卫国,屡立战功,平素谨身自省,哪里做过对不起他的事他矫父皇遗诏夺俺兵权,俺明知其伪,二话不说就交了,他要调俺三护卫去戍边,俺还是答应了,他把北平军政法司各路官员都换了,俺毫无异义,这还不能表明俺谦卑恭训之意么他非要把俺贬成庶民身陷囹圄才甘心他说诸藩乃朝廷祸乱之根,这边起劲儿地寻叔父们的不是,偏又把自己的兄弟们再封为藩王”
朱棣握紧一双铁拳,身子禁不住地发起抖来,那是强抑的愤怒。
徐妃忽然自后面紧紧抱住了丈夫的身体,悲伤地道:“王爷”
朱棣凄凉地道:“自古天家无骨肉啊,何况是叔侄”
“王爷,咱们就只能束手待毙么”
朱棣苦笑道:“不然又如何,难道咱们还能”
这句话没说完,他就再度沉默了,许久许久,才缓慢而坚决地道:“不能坐以待毙”
他拍拍妻子的手,忽地站了起来,徐妃忙问道:“王爷,你要做什么”
朱棣道:“俺去应寿寺,见见道衍大师。”
徐妃一听,忙取来大氅给丈夫披上,丈夫要想做什么,她并不问,嫁了他,就是他的人,作为妻子,她唯一需要做的,只是在丈夫做出决定的时候,全力地去支持他,让他没有后顾之忧而已。
“大师,朱棣来了。”
朱棣微微欠身,毕恭毕敬地道。
道衍和尚侧身躺在榻上,一手托腮,双目微阖,一动不动。
“大师”
朱棣微微蹙了蹙眉,提高声音道:“道衍大师”
道衍还是没动,朱棣有些惊诧,引他进来时,那小沙弥还说师傅正在打坐,怎么这么快就睡着了,再说睡着了也不该睡得这么死呀,都叫不醒的
“大师大师”朱棣走过去,忍不住轻轻摇了摇道衍的身子,道衍还是没有动静,但是从他眼皮的眨动和呼吸的变化,朱棣却明白了一件事:他在装睡。
“呵呵,世人眼中,朱棣已是将死之人了,大师这方外之人,竟也不能免俗。大师放心,朱棣不会连累大师的,告辞了。”
朱棣双手合什,深深一礼,一转身就往禅房外走去,刚刚走到门口,就听身后传来一声长笑,道衍和尚笑道:“殿下请留步”
朱棣眉锋一挑,问道:“大师还有什么吩咐”
道衍和尚道:“方才殿下为什么唤不醒老衲”
“嗯”朱棣听出道衍话中有话,心中悲愤之气不由一敛,诧异地转过身来,就见道衍盘膝而坐,宝相庄严,面上带着睿智的笑容。
朱棣迟疑道:“大师这是打的什么禅机”
道衍呵呵笑道:“殿下唤不醒我,是因为我在装睡。”
朱棣疑惑地道:“大师的意思是”
道衍敛了笑容,郑重地道:“殿下,真的睡着了的人,你一定能唤醒他。可是装睡的人,你永远都叫不醒,除非他自己决定醒来。你唯一能选择的是:要么忍他,要么不忍”
朱棣憬然道:“大师已知道俺的来意了”
道衍微微颔首:“殿下本来称病不出,如今突然出现,还能为了何事呢”
朱棣叹一口气,走过去在道衍身旁坐下,把葛诚归来的情形说了一遍,又道:“如此种种,看来皇上必欲除俺而后快了,俺决定:孤注一掷,行险一搏。”
道衍精神大振,目中两道精芒如电激射,可你再去看时,他仍安安静静地坐在那儿,和光同尘,仿佛刚才所见只是你的错觉。道衍沉声道:“王爷真的决定了吗须知,一旦走上这一步,可是再无退路了。”
朱棣握拳道:“决定了,除此,俺别无他法,只能冒险一搏”
以道衍的定力和心性,也不觉有些紧张起来,他追问道:“殿下打算怎么干”
朱棣滤着思路,缓缓说道:“皇上与俺,虽是君臣,亦是叔侄。皇上为皇太孙时,仁爱恭孝,闻名天下,奈何登基之后却性情大变,不顾亲亲之情,对诸藩连施辣手,其中虽有皇上忌惮诸藩之意,却也必定有人推波助澜,怂恿皇上,皇上年轻,难免被人说服。
眼下,俺已经退无可退了,皇上若不改变心意,朱棣刀斧加身之日不远矣。所以,俺决定,带三个儿子同赴京师,剖肝沥胆,向皇上表明心意同时直斥j佞,希望能起到晨钟暮鼓之效,唤醒皇上,勿受小人蛊惑,对诸叔父再施毒手,大师以为如何”
正大盘端坐的道衍和尚眼前一黑,差点没一头从炕上栽下来,就此驾鹤西去,回到释迦牟尼那宽广的怀抱。
太坑人了
老衲居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殿下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幽默了
第253章 真龙还是真猪
道衍见朱棣一脸悲壮,还以为他说的什么孤注一掷冒险一搏是起兵造反,想不到
王爷,你是想做一条真龙,还是一头真猪啊
道衍对朱棣的感情非常复杂,如子如侄亦师亦友,还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动。
洪武十五年,马娘娘病逝,诸王赴京奔丧,悲痛欲绝的洪武大帝为儿子们每人都配了一个僧侣随他们回就藩之地,让他们随侍诸王,为马皇后诵经祈福。二十多个藩王,每人身边都配了一个僧人。如今十六年过去了,当初那些僧侣可有一个成为一座大寺院的方丈主持可有一个被亲王敬若上宾,如师如友
朱棣从来没有把道衍当成一个普普通通的侍讲僧人,随便丢在哪个角落里,由着他自生自灭,他对道衍一直礼敬有加,十多年相处下来,两人亦师亦友,感情十分深厚。除了私谊,道衍对朱棣的才干勇武,也是衷心的佩服。
建文登基以后,对诸王步步紧逼,尤其是燕王,更成了他的眼中钉,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道衍身在北平,感同身受,对朱棣,他是有一种同仇敌忾的情绪在里面的。
此后,方孝孺成为建文帝第一智囊。方孝孺对佛教的态度同他的老师宋濂截然不同,宋濂对诸子百家学说,都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他本人作为明初第一大儒,也有许多佛家好友,而方孝孺对佛教则深恶痛绝,认为佛教没有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分,无父无君无亲无友,败坏伦常,乃是邪教异端。佛经中一些劝人向善的道理,他也认为儒教中已经全都包含在内,所以慕佛不如慕儒,安家治国平天下,独尊儒术足矣。
在方孝孺的影响下,朱允炆下召抑制佛田限制佛产,对佛教的控制较朱元璋的时候更加严厉。其实尊佛灭佛在史上反反复复,随着统治者的态度几起几落,这也不是头一回了。这条政策于国于民的功过得失正确与否这里且不论,但有一点却是不容质疑的,那就是:它把佛教弟子推到了朝廷的对立面上。
佛教弟子虽然不会因此就悍然与统治者针锋相对,但是如果有人挑起这面与朝廷为敌的大旗时,他们倾向于谁,站在谁的一面,那就勿庸质疑了。所以到后来朱棣起兵“靖难”时,河南嵩山少林寺就坚决地站到了燕王朱棣一边,派出八百僧兵协助燕王,八百条疯魔棍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为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允炆抑佛,道衍身为佛教弟子,对朱允炆又哪能有什么好感。私谊公义,无论从哪一边算他都只会把自己和燕王紧紧地绑在一起,与燕王休戚与共,患难不离。朝廷近来频频举动,道衍冷眼旁观,已经断定燕王不造反的话,根本就没有活路。
他也知道,燕王如果造反,从目前的实力来看,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是不反也是死,反尚有一线生机,那为什么不反古往今来,多少帝王起兵之初,与当朝相比,实力差距之大都是天壤之别,也未必就没有成功的机会。
何况,道衍已经仔细地盘算过,燕王久在边关带兵打仗,现在北平的高级将领虽然被朝廷撤换了许多,但是中低级军官将领中,大部分仍然是燕王统驭过的部下,且对燕王横扫漠北的勇武推崇备至。燕王若登高一呼,他们之中必然有人响应。
更妙的是,朱允炆做了皇帝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文官的地位拔到了一个本朝前所未有的高度,大有重现宋朝时候以文凌武的架势,现在朝廷已经开始被民间称为“秀才朝廷”了,每日活跃于君前忙碌于朝堂的,尽是一群读书人,当初随着朱元璋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打天下的武将勋卿们,现在正在渐渐地靠边站,他们对此岂能毫无想法这种情况下,如果燕王起兵,武将之中,有多少人肯竭死为朝廷做战有多少人会敷衍搪塞又有多少人会反水投靠
朱允炆做了皇帝之后第二件事就是削藩。齐王代王有小罪,现在已成阶下囚,一个在凤阳高墙内坐井观天,一个在巴蜀寄人篱下。连素有贤名的周王也被贬成了庶民,扔到云南十万大山里去与猿猴为伍了,其余诸王人人自危,他们又不是白痴,虽然没有反抗朝廷的勇气,可是一旦燕王起兵,他们之中又有几人肯全心全意地帮助那个早晚削藩削到他们头上的侄子呢
有此种种考虑,道衍觉得,燕王如果想死里逃生,扯旗造反未必就全无机会,可是没想到燕王至今仍执迷不悟,在王府装了半个月的病,脑袋都憋大了,就想出这么一个“送羊入虎口”的所谓妙计,道衍可真急了。
道衍急忙道:“使不得使不得啊殿下,皇上磨刀霍霍,杀意已现,周王齐王代王现在已相继束手就擒,而皇上最忌惮的就是殿下你,皇上岂会因你自赴朝堂便就此罢手殿下此去,恐怕非但不能劝得皇上回心转意,还要自投罗网啊”
朱棣何尝不知此一去凶多吉少,可是思量许久,他也只有这一个办法可行了,不让皇帝明白自己并无反意,皇上这口刀早晚还是要落下来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躲在北平就能捱过这一刀么要说危险,在北平亦或在南京又有什么区别
至于造反,他也偶有想过,只是这个念头刚刚浮上心头,立即就被他甩开了。没有一点成功的可能的,汉朝时候七王清君侧,合七国兵马,朝廷平乱也不过只用了半年功夫,他一个光杆亲王,拿什么造反简直是开玩笑,如果这样他都能成功,那简直都没有天理了。与其扯旗造反落个叛逆的罪名再被诛杀满门,不如以诚意和亲情打动皇上,或可求得一线生机。
所以朱棣对道衍道:“大师多虑了,朱棣业已仔细考虑过了。俺是宗室长辈,皇上的叔父之中,现在俺辈份最大,皇上素来仁孝,虽然忌惮诸王掌握兵权,可现在俺已交了兵权,要不是小人怂恿,皇上也不至于步步进逼;再者,俺守土戍边,屡立战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此一去没有什么罪过,皇上如何就能把俺拿下朝廷,总要讲个体面的吧
还有,俺朱棣与孝康皇帝先皇太子朱标素来亲近,俺的王妃和皇嫂吕氏朱允炆生母,现尊为皇太后以前走动的也极密切,皇嫂现在是皇太后了,想来她也不会坐视俺这小叔子和她的三个侄儿冤枉受罪,皇上仁孝,如果太后说一句话”
朱棣还没说完,道衍就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的话,厉声喝道:“殿下错了,大错特错如果皇上肯罢手,他早就罢手了。他要削藩,诸王现在已交了兵权,他为何仍要寻衅降罪诸王,何必非得削爵下狱殿下以为带了儿子入京,向皇上示之以诚尽之以忠,就能让皇上回心转意吗
就算皇上年轻,感于殿下一片赤诚,冲动之下有心放过殿下。可是殿下不要忘了,如今围在皇上身边的都是些甚么人黄子澄方孝孺齐泰之流,以削藩谄媚于皇上,以削藩为晋身之阶,他们肯半途而废么纵然皇上回心转意,他们就不担心你叔侄和好,他们反落得个里外不是人
贫僧可以想见,殿下一进京,他们必然会向皇上频进谗言,蛊惑皇上将殿下就地铲除。正所谓积毁销骨众口烁金啊殿下,漫说皇上本就有心要对付你,就算皇上无心,被他们这班人日也说夜也说,不停地说殿下的坏话,皇上也要对殿下起了杀心了,更何况皇上对他们本来就言听计从,殿下你怎么能这么糊涂”
“方孝孺黄子澄齐泰这群宵小之徒,离间皇亲,屡屡挑衅,俺恨不得啖其肉寝其皮,方消心头之恨”
一听道衍提起这几人,朱棣心头怒火腾地一下升了起来,他的眸中露出一股凛凛的杀气,狠狠地咒骂一声,这才转向道衍,正容说道:“大师所言的道理,朱棣不是没有想过,但,进京面圣以明心志,这已是朱棣唯一能走的路了。皇上虽然宠信他们,朝中却也不是尽由得他们几个只手遮天,公道自在人心,其他的文武大臣,也不会容许他们如此倒行逆施的。”
道衍急道:“殿下”
朱棣断然道:“朱棣心意已决,大师不必说了。”
道衍立即闭口,他与朱棣相识相交十余载,早知朱棣性情为人,朱棣喜欢兼听,每有重大决断,他都喜欢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和见解,但他的耳根子绝对不软,此人性格坚忍果毅,一旦他决定了的事,那就是九牛不回,他兼听的目的,也只是想了解一下他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尽量完善他的想法而已,而不会改变主张。
朱棣心中,显然还没有造反的意思,不造反的话,那么进京明志就确实是眼下唯一可行的办法了,这总比继续守着燕王府,等着皇上布置妥当,下手拿人要好。真要造反,其凶险也不比赴京明志更小吧
想到这里,道衍平静地道:“好,殿下既然心意已决,贫僧就不多嘴了。贫僧现在只有一求,殿下必须答应。贫僧还有一问,尚望殿下解惑”
第254章 有备而去
朱棣颔首道:“朱棣来寻大师,本就是想要大师拾遗补缺,看看朱棣所思,还有什么不够圆满之处的。大师有话但讲无妨。”
道衍和尚道:“殿下既已决定进京,贫僧也不阻你,但是殿下必须答应贫僧,殿下若进京,三位王子就必须留在北平,殿下若留在北平,三位王子方可进京。殿下与王子,绝对不能共赴南京”
朱棣蹙起眉头道:“大师,俺此去金陵,是向皇上示以忠诚的,若留三子于北平,恐方黄之流又要借题发挥,间进谗言了。”
道衍冷笑道:“若殿下孤身入虎岤,还是得不到皇上的信任,那殿下携三子同去,人家可真是连一点顾忌都没有了。殿下统兵多年,当知未虑胜先虑败,预留退路,才是正道”
朱棣思忖良久,却也不忍让儿子随自己一同冒险,于是勉强点头道:“好吧,就依大师所言,炽儿他们留下,俺一人进京。”
道衍这才有点放心,又问:“那么殿下进京后,打算怎么做”
朱棣苦笑道:“还能怎样自然是对皇上极尽恭驯温顺,唤醒皇上叔侄亲情,再见见太后,尽叙天伦,请太后为朱棣美言一番。朱棣在朝中也有许多勋戚故旧做好友的,到时候再恳请他们一同向皇上进言,对皇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想必这么多人,总能抵消方黄之流向皇上所进的谗言,打消皇上的杀机。”
道衍大师冷笑道:“殿下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如果殿下真的这么做,那殿下是绝对离不开南京城了,罢罢罢,殿下只管去吧,道衍这厢马上就为殿下准备。”
朱棣奇道:“大师为朱棣准备甚么”
道衍道:“准备为殿下超度亡魂。”
朱棣大吃一惊,赶紧问道:“大师何出此言朱棣此去是向皇上示之忠诚恭驯,劝皇上打消对诸王赶尽杀绝之念的,朱棣这么做,有甚么不妥吗”
道衍没好气地道:“殿下以为很妥当吗殿下在北平,皇上尚惧你三分,一旦殿下进京,那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由得他人摆布了。任殿下如何恭顺,就算皇上信了,方黄齐之流也绝不会相信,到时候他们只消进言说殿下伪作忠诚假意恭驯,故意麻痹天子,殿下有机会辩白么人嘴两张片,还不由得他们说去,到时候他们只要随便怂恿几个善于揣摩上意的言官上本弹劾殿下,殿下还担心他们编不出治你罪名来么”
朱棣眉毛一挑,不服地道:“言官三言两语,便可削俺一方亲王么纵然他们编排出万千不是,查不出点半实据,能奈我何”
道衍打个哈哈道:“周王谋反,可有实据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朱棣的脸色登时阴沉下来,道衍又道:“殿下,周王就是殿下的前车之鉴啊,殿下怎么还心存侥幸呢如果皇上碍于言论,不敢依据言官们弹劾殿下的一道奏章就定殿下的罪,只要以此为理由,先把殿下软禁在京中,令人查证这些罪名的真假,殿下也就成了笼中之鸟,再也飞不回来了。
接下来,就算皇上不杀你,方黄之流也必欲置殿下于死地,殿下也说,葛诚此番归来,言辞含糊,恐怕是已经被皇上收买,成为安插在殿下身边的一个耳目。到那时候,只要皇上杀心一动,葛诚这边接到授意,立即上书揭发殿下谋反,那可不就是周王次子告举其父谋反的故事重演了么”
朱棣听得耸然动容,连忙拱手道:“朱棣受教了,那么依大师所言,俺朱棣该怎么做,才能避此奇祸呢”
道衍盘膝端坐,一颗一颗地捻着手中的佛珠,唇边渐渐逸出一丝安详的笑意,缓声道:“人心难测,殿下此去,能否劝得皇上回心转意,贫僧作不得准,这得皇上自己来决定。正如贫僧方才所言,一个装睡的人,你是永远也唤不醒他的,除非他自己愿意醒来。不过殿下若想安然而去,安然而返,贫僧倒是有七成的把握。”
朱棣肃然道:“大师请教,朱棣洗耳恭听。”
道衍和尚道:“殿下此去,若能请得两位贵人相助,有他们的护佑,殿下当可毫发无伤,从容往返”
朱棣讶然道:“两位贵人不知大师所言,俺这贵人是谁”
朝廷依着方孝孺的主张,官员改制已经开始陆续进行了,朝廷在六部设立了左右侍中,位列左右侍郎之上。改都察院为御史府,都御史为御史大夫。罢十二道为左右两院,左为拾遗,右为补阙。改通政使司为寺,大理寺为司。
詹事府增置资德院。翰林院复设承旨,改侍读侍讲学士为文学博士。设文翰文史二馆,文翰以居侍读侍讲,文史以居修撰编修检讨。殿阁大学士并去“大”字,各设学士一人。其余内外大小诸司及品级阶勋,悉仿周礼制度更定。
文武百官开始发现,这位被皇上倚为臂膀的方学士忙不到点子上,朝廷急需解决的问题,关乎国计民生的具体事宜,他都毫不在意,他只顾钻在故纸堆里,痴迷于恢复上古时代的礼制,尽做些不切实际的倡议。原本笼罩在这位大儒身上的耀眼光环开始渐渐消退,时人失望地议论方孝孺,说他是:“醉心复古,尽为不急之务”
但是朱允炆对复周礼似乎也是乐此不疲,他继位之初,刚刚下令合并州县,裁撤官员,做了些精简机构的事情,这还没几天,朝令夕改,又开始循古礼改制,增加官员了。原礼部右侍郎黄观,因为朝廷在尚书和侍郎之间又增加了左右侍中的官儿,他就顺理成章地从侍郎升为了侍中。
此刻,黄侍中正站在谨身殿里,向皇上呈阅朝鲜国王的奏表。这谨身殿现在也已被朱允炆改了名字,现在叫正心殿,并且增设了一名正心殿学士,现在出入于朱允炆身边,与他计议讨论国事的,基本上都是这个学士那个学士,学风甚是浓厚。
“皇上,朝鲜国王李旦在奏表中说,他年老多病,想把王位传给他的次子李曔,恭请天朝天子予以恩准。”
自两汉至明朝,一千五百多年来,中国对朝鲜半岛北部一直持有主权,朝鲜政权的更迭,循例是要征得中原天子的认可的。
朱允炆听黄观一说,立即敏感地问道:“朝鲜国王为何传位于次子,他的长子呢”
黄观欠身道:“据臣了解,朝鲜国王长子李芳雨,原封为镇安大君,他早已过世了。”
朱允炆还是有些不满意,想再问问这位镇安大君有没有儿子,长子没了,就该传位于长子长孙,怎么能选择次子呢,不过转念一想,现在正要对付燕王,对朝鲜那边还是多做安抚才好,所以便没有问出口,便道:“那么,就依太祖皇帝时的规矩,准其所请吧,诏谕朝鲜国王,仪从本俗法守旧章,听其自为声教,今后彼国事务,亦听自为。”
黄观听了不禁暗暗松了口气,他还真怕皇上问个没完,因为现在朝鲜那边乱得很,所谓的朝鲜国王年老多病,欲传位于次子,其实都是胡扯。
真实情况是,李旦长子死后,他把最宠爱的八儿子李芳硕立为了世子,在李旦立国之战中曾立下大功的五子李芳远大为不满,发动兵变,杀死世子李芳硕,软禁父亲李旦,然后拥立二哥李曔又名李芳果,而自己实际上才是政权的真正掌持者。
朱允炆现在正在削藩,如果被他知道这些情形,不免会联系到自己身上,势必不肯答应朝鲜所请,那样的话,内乱未平,又要节外生枝了,所以见皇上没有多问,黄观赶紧答应下来。对于朱允炆的口谕,他并没有往笏板上记录,此人可是记忆超群,有过耳不忘之能的。
这位黄观黄澜伯乃是大明第一位连中三元的进士,实际上他是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时人赞誉他是“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那也是一位学习型的人才。
黄观见皇帝已经吩咐完毕,便躬身道:“是,如果皇上没有别的吩咐,那臣就退下了。”
刚刚说到这儿,内宦小林子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往朱允炆面前一跪,双手高高捧起一封奏表,说道:“启禀皇上,北平燕藩有急奏入京,通政司急传文书房,文书房也未敢耽搁,叫奴婢马上呈与皇上,请皇上御览。”
“北平燕藩的奏章”
朱允炆瞿然一惊,本来正要退下的黄观听了也是暗暗吃惊,二个人同时看向小林子手中那份云纹封面的奏章。朱允炆迫不及待地将朱棣的奏章抢过来,展开一看,两颗眼珠子差点没掉到地上:“燕王请旨回京,要祭扫孝陵,他居然敢回京”
第255章 哪有雪中送炭人
朱允炆苦思半晌,始终无法理解四叔这么做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一抬头,见黄观还站在面前,马上想到应该找人共议,便马上吩咐小林子道:“快去,立即召方学士黄学士兵部尚书齐泰都察院左右都御使景清练子宁到正心殿来见朕。”
黄观一听,连忙欠身道:“臣告退。”
朱允炆摆手道:“不不不,你也留下,一起议事。来,你先瞧瞧燕藩这封奏章,看他到底是何用意。”
朱允炆的亲信队伍现在已经进一步扩大了,除了帝师黄子澄早就是他心腹之外,这些人都是他登基后一手提拔起来的,所以都是他最信得过的人。
黄观看罢燕王奏表,沉吟道:“祭扫孝陵燕王对朝廷举措不会一无所察,在此紧要关头,燕王居然要回京祭扫孝陵此言不可信,燕王一定有什么别的目的。”
朱允炆道:“不错,朕也这么想,依卿之见,燕王想要做什么”
黄观踌躇道:“这个,臣愚昧,对燕王一向并不了解,实在猜测不出。”
不一会儿,几个亲信纷纷赶到,朱允炆把燕王的奏章让他们传看,看罢燕王奏章,齐泰和景清手舞之足蹈之,大喜若狂,齐泰连声道:“恭喜皇上,贺喜皇上,燕王返京,这是天赐皇上以良机呀,他既然要自投罗网,皇上万万不可放过了他”
景清也道:“正是,燕王这是自作孽不可活。皇上应该马上答应准他回京,只要他一进南京城,那就是网中之雀瓮中之鳖,再也休想脱身了。”
练子宁大惑不解,他实在不能理解燕王怎么会蠢到这个时候进京,迟疑半晌,他才说道:“皇上,这会不会是燕王试探皇上的一计呢眼见北平军政法司各路首脑频频更换,燕王想是做贼心虚了,以臣看来,燕王这是以回京祭扫的理由试探皇上心意呢。”
黄子澄断然道:“不错,皇上如果不允许他回京,他明白皇上动手在即,就会狗急跳墙,马上扯旗造反。如果皇上答应他回京,嘿恐怕他也是绝对不敢来的,届时自会寻个突然身染重疾一类的理由继续拖延下去,筹谋造反。而且,还可因此陷皇上于无情无义不仁不孝之地,其心可诛”
方孝孺沉吟道:“皇上,不管燕王用心如何,臣觉得,皇上都该答应他。去年先帝驾崩,因天下未定,为求平稳,皇上未准诸王回京奔丧,如今皇上已坐稳朝纲,军民拥戴,四夷臣服,何惧一个藩王如果不答应燕王对先帝的一番孝心,反而成全了他的名声。大义所在,不能不答应,如果皇上答应让他回京,他不敢来,那就是他的事了,如果他敢来,那么一切就在咱们的掌握之中了,要杀要剐,还不是由得皇上么。”
朱允炆听了,马上颔首道:“诸位爱卿分析的都有道理,孝直先生的建言甚是稳妥,那么朕就准他回京,看他敢不敢来。”
“皇上”
齐泰听罢赶紧凑上前来,建议道:“皇上还应同时下一道密旨,令北平的张苪谢贵陈瑛等人严加监视燕王府,一有异动立即下手拿人,同时令辽东宁王以及河北等地都司官兵对北平加强防范,如此方可保证万无一失。”
朱允炆欣然道:“尚书所言极是,朕一并准奏了”
“燕王马上就要回京祭扫孝陵了,朝廷已经准奏,我在北平查办案子时日也够久了,这一次要随燕王一起回返南京。”
谢家后花园里,夏浔对茗儿轻声说道。
将近三月了,天气已经转暖,檐下一根根晶莹的冰棱正滴滴嗒嗒地淌着水,院子里的雪也开始溶化,显出润湿的颜色。几棵梨树,本来光秃秃的树枝上,正吐出一个个似黄似绿的花蕾,偶有几朵梨花已经开放,小小的,就像一朵晶莹的雪花,挂在枝头。
茗儿坐在石栏上,用靴跟有一下没一下地轻轻磕着石座,幽幽地道:“那我怎么办呀我跟你一起回去好么”
夏浔问道:“郡主准备去哪儿回中山王府么”
茗儿马上瞪起杏眼,干脆地答道:“当然不回去皇上说了,要把我软禁在府中,再也不准我离开半步,等我长大些,就把我嫁出去。哈盖头一揭,人家才晓得那男人是高是矮,是黑是白,是不是个大麻子脸,我才不要回去任他摆布。”
夏浔茫然道:“那郡主住在哪儿才好”
茗儿发起呆来,过了半晌,才感伤地道:“是呀,我住哪儿才好大姐大姐夫家里,我根本不敢露面,他们已经很难了,我不能再给他们添麻烦,再说,我若出现在大姐那儿,哥哥那边又不免要受到皇上猜忌。我能去哪儿”
茗儿越想越伤心
锦衣夜行第83部分阅读
-
锦衣夜行第83部分阅读
- 肉肉屋
锦衣夜行第83部分阅读
锦衣夜行 作者:月关
锦衣夜行第83部分阅读
“喔,明白了明白了,我倒忘了,北地习俗,女儿家喜欢叫哈哈哈哈,我本来今晚想住在你这儿,与你促膝长谈的,既然这么着,我先去找家客栈投宿,咱们有什么话回头再说。”
他抓起包袱,走到夏浔身边声,挤挤眼笑道:“原来大人喜欢这个调调儿,如此生涩稚嫩,大人的癖好真是啧啧啧啧”
看着萧千月向夏浔猥琐地挑了挑大拇哥,一溜烟地走出院子,茗儿小郡主好奇地向夏浔问道:“他在说甚么,怎么听着怪怪的。”
夏浔故作茫然地道:“什么听着怪怪的”
茗儿道:“就是那个,我倒忘了,北地习俗,女儿家喜欢叫哈哈哈哈”
夏浔“恍然”道:“喔,你说他说的那个哈哈哈哈呀。”
“是呀,就是那个哈哈哈哈”
“这人说话一向不着调,郡主不用理他哈哈哈”
第252章 永乐偶也天真
葛诚是藩王府长史,与在京官员素来没有甚么交往,纵然以前有交情的,他现在头上顶着燕王的标签,也没人敢招惹他,所以在京里待得很是冷清。没过两天,他就陛辞返回北平了。
葛诚一路舟车劳顿,回到北平后过家门而不入,直接就到王府向燕王朱棣交差了。
朝廷步步紧逼,燕王朱棣又惊又惧,他怕惹出麻烦,近来连王府也不出了,只是对外称病,每日躲在王府观望动静,一听葛诚回来,朱棣又惊又喜,连忙唤他进见。
暖阁里温暖如春,一见葛诚进来,朱棣连忙问起此番赴京情形,葛诚一路早已想好说辞,便向朱棣叙说了一番,大抵不过是些正常的觐见献礼的事情,朱棣凝视着他,突然问道:“俺听说,大朝仪之后,皇上曾独自召你奏对,可有此事”
葛诚心里顿时一惊,皇上召见,他是自午门而入的,见过他的人也不知有多少,如果有心,总能打听得到的,可是自己在京里压根就没待几天,想不到燕王已经知道消息了,难道他在朝中遣有耳目如此说来,莫非燕王真有反意
其实这却是葛诚疑心生暗鬼了,燕王朱棣在京还真没有什么耳目。燕王倒不是老实到那种地步,朱允炆剑拔弩张的,他有机会派出探子打听消息却不派,而是他根本没有门路。以前他是不曾想过在朝廷安插耳目,现在是临时抱佛脚,想安插也没机会,随便派个人去,站在大街上就能知道朝堂上的机密么
燕王若真如民间传言所说,久蓄反意,在朝廷耳目众多,他也不会靖难四年,几度死里逃生,只在外围周旋。后来还是朱允炆身边那些太监受不了皇上把犯了大罪的文官也当宝贝把偶犯小错的宦官也不当人看往死里整,愤而投靠燕王,派人给燕王送信,朱棣才知道南京城兵力空虚,于是甩开朝廷主力,一招黑虎掏心直接杀奔南京城下了。
那燕王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当然是他的小舅子徐增寿送的信。
徐增寿也看出皇上下一步要对付的就是他大姐夫了,所以一有什么关系朱棣的重大消息,就使人快马报来,所以燕王才知道皇上单独召见葛诚的事儿。
葛诚虽然如黄子澄所说胆小怕事,可是毕竟和燕王朝夕相处,十分熟稔的人了,畏惧之心远不如初谒天子时那般诚惶诚恐,他虽心中暗惊,面上却强作冷静,从容答道:“喔,是有这么回事儿。前些时候风闻北疆蒙人蠢蠢欲动,朝廷不是调拨了大批兵马严阵以待么,皇上召见,就是询问一下近来北方蒙人的动静。”
“喔,原来如此。那么,长史可有将本王心意禀与皇上”
葛诚面有难色地道:“皇上对此一句话也不涉及,臣实在没有机会出口啊。如果冒昧提出,恐怕反有越描越黑之嫌,岂不害了殿下不过,臣观陛下,似乎唯一在意的就是北方蒙人是否真要南下,且不说殿下勇武,素为北元余孽所忌惮,就凭北人意欲南侵,想来皇上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打殿下主意的。”
朱棣吁了口气道:“长史所言也有道理,那我就放心了。”
又对答一番,朱棣便道:“长史一路辛苦,先回家去歇息几天吧。反正王府近来也没甚么事情,不必着急。”
“是,多谢王爷。”
葛诚致礼退下,朱棣微笑颔首,待葛诚退出暧阁,朱棣的脸色马上阴沉下来。
徐妃自屏风后边轻轻地闪了出来,走到朱棣身边,手轻轻按在丈夫肩上,轻声问道:“怎么,有什么不妥么”
朱棣轻轻叹了口气,说道:“亏得内弟夫人,你没发觉他的不妥么”
徐妃未嫁人时,在京城便有“女诸生”之称,才学出众,慧黠聪明,岂会看不出其中蹊跷,她沉默片刻,说道:“皇上单独召他奏对,如此大事,王爷不曾问起时,他居然避而不谈,这是一个疑处。”
朱棣唔了一声没有说话,知夫莫若妻,徐妃知道丈夫正在听着,便又继续说道:“新春之际,皇上也很忙的,北疆一直平静,并无战事,皇上单独召见葛长史,就为问问北疆之事如果皇上是旁敲侧击打听王爷的消息,那才正常,如今这个理由王爷要小心葛诚了。”
朱棣默然良久,悲怆地道:“如此看来,皇上还是不肯放过俺呐,俺朱棣戍边卫国,屡立战功,平素谨身自省,哪里做过对不起他的事他矫父皇遗诏夺俺兵权,俺明知其伪,二话不说就交了,他要调俺三护卫去戍边,俺还是答应了,他把北平军政法司各路官员都换了,俺毫无异义,这还不能表明俺谦卑恭训之意么他非要把俺贬成庶民身陷囹圄才甘心他说诸藩乃朝廷祸乱之根,这边起劲儿地寻叔父们的不是,偏又把自己的兄弟们再封为藩王”
朱棣握紧一双铁拳,身子禁不住地发起抖来,那是强抑的愤怒。
徐妃忽然自后面紧紧抱住了丈夫的身体,悲伤地道:“王爷”
朱棣凄凉地道:“自古天家无骨肉啊,何况是叔侄”
“王爷,咱们就只能束手待毙么”
朱棣苦笑道:“不然又如何,难道咱们还能”
这句话没说完,他就再度沉默了,许久许久,才缓慢而坚决地道:“不能坐以待毙”
他拍拍妻子的手,忽地站了起来,徐妃忙问道:“王爷,你要做什么”
朱棣道:“俺去应寿寺,见见道衍大师。”
徐妃一听,忙取来大氅给丈夫披上,丈夫要想做什么,她并不问,嫁了他,就是他的人,作为妻子,她唯一需要做的,只是在丈夫做出决定的时候,全力地去支持他,让他没有后顾之忧而已。
“大师,朱棣来了。”
朱棣微微欠身,毕恭毕敬地道。
道衍和尚侧身躺在榻上,一手托腮,双目微阖,一动不动。
“大师”
朱棣微微蹙了蹙眉,提高声音道:“道衍大师”
道衍还是没动,朱棣有些惊诧,引他进来时,那小沙弥还说师傅正在打坐,怎么这么快就睡着了,再说睡着了也不该睡得这么死呀,都叫不醒的
“大师大师”朱棣走过去,忍不住轻轻摇了摇道衍的身子,道衍还是没有动静,但是从他眼皮的眨动和呼吸的变化,朱棣却明白了一件事:他在装睡。
“呵呵,世人眼中,朱棣已是将死之人了,大师这方外之人,竟也不能免俗。大师放心,朱棣不会连累大师的,告辞了。”
朱棣双手合什,深深一礼,一转身就往禅房外走去,刚刚走到门口,就听身后传来一声长笑,道衍和尚笑道:“殿下请留步”
朱棣眉锋一挑,问道:“大师还有什么吩咐”
道衍和尚道:“方才殿下为什么唤不醒老衲”
“嗯”朱棣听出道衍话中有话,心中悲愤之气不由一敛,诧异地转过身来,就见道衍盘膝而坐,宝相庄严,面上带着睿智的笑容。
朱棣迟疑道:“大师这是打的什么禅机”
道衍呵呵笑道:“殿下唤不醒我,是因为我在装睡。”
朱棣疑惑地道:“大师的意思是”
道衍敛了笑容,郑重地道:“殿下,真的睡着了的人,你一定能唤醒他。可是装睡的人,你永远都叫不醒,除非他自己决定醒来。你唯一能选择的是:要么忍他,要么不忍”
朱棣憬然道:“大师已知道俺的来意了”
道衍微微颔首:“殿下本来称病不出,如今突然出现,还能为了何事呢”
朱棣叹一口气,走过去在道衍身旁坐下,把葛诚归来的情形说了一遍,又道:“如此种种,看来皇上必欲除俺而后快了,俺决定:孤注一掷,行险一搏。”
道衍精神大振,目中两道精芒如电激射,可你再去看时,他仍安安静静地坐在那儿,和光同尘,仿佛刚才所见只是你的错觉。道衍沉声道:“王爷真的决定了吗须知,一旦走上这一步,可是再无退路了。”
朱棣握拳道:“决定了,除此,俺别无他法,只能冒险一搏”
以道衍的定力和心性,也不觉有些紧张起来,他追问道:“殿下打算怎么干”
朱棣滤着思路,缓缓说道:“皇上与俺,虽是君臣,亦是叔侄。皇上为皇太孙时,仁爱恭孝,闻名天下,奈何登基之后却性情大变,不顾亲亲之情,对诸藩连施辣手,其中虽有皇上忌惮诸藩之意,却也必定有人推波助澜,怂恿皇上,皇上年轻,难免被人说服。
眼下,俺已经退无可退了,皇上若不改变心意,朱棣刀斧加身之日不远矣。所以,俺决定,带三个儿子同赴京师,剖肝沥胆,向皇上表明心意同时直斥j佞,希望能起到晨钟暮鼓之效,唤醒皇上,勿受小人蛊惑,对诸叔父再施毒手,大师以为如何”
正大盘端坐的道衍和尚眼前一黑,差点没一头从炕上栽下来,就此驾鹤西去,回到释迦牟尼那宽广的怀抱。
太坑人了
老衲居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殿下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幽默了
第253章 真龙还是真猪
道衍见朱棣一脸悲壮,还以为他说的什么孤注一掷冒险一搏是起兵造反,想不到
王爷,你是想做一条真龙,还是一头真猪啊
道衍对朱棣的感情非常复杂,如子如侄亦师亦友,还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动。
洪武十五年,马娘娘病逝,诸王赴京奔丧,悲痛欲绝的洪武大帝为儿子们每人都配了一个僧侣随他们回就藩之地,让他们随侍诸王,为马皇后诵经祈福。二十多个藩王,每人身边都配了一个僧人。如今十六年过去了,当初那些僧侣可有一个成为一座大寺院的方丈主持可有一个被亲王敬若上宾,如师如友
朱棣从来没有把道衍当成一个普普通通的侍讲僧人,随便丢在哪个角落里,由着他自生自灭,他对道衍一直礼敬有加,十多年相处下来,两人亦师亦友,感情十分深厚。除了私谊,道衍对朱棣的才干勇武,也是衷心的佩服。
建文登基以后,对诸王步步紧逼,尤其是燕王,更成了他的眼中钉,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道衍身在北平,感同身受,对朱棣,他是有一种同仇敌忾的情绪在里面的。
此后,方孝孺成为建文帝第一智囊。方孝孺对佛教的态度同他的老师宋濂截然不同,宋濂对诸子百家学说,都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他本人作为明初第一大儒,也有许多佛家好友,而方孝孺对佛教则深恶痛绝,认为佛教没有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分,无父无君无亲无友,败坏伦常,乃是邪教异端。佛经中一些劝人向善的道理,他也认为儒教中已经全都包含在内,所以慕佛不如慕儒,安家治国平天下,独尊儒术足矣。
在方孝孺的影响下,朱允炆下召抑制佛田限制佛产,对佛教的控制较朱元璋的时候更加严厉。其实尊佛灭佛在史上反反复复,随着统治者的态度几起几落,这也不是头一回了。这条政策于国于民的功过得失正确与否这里且不论,但有一点却是不容质疑的,那就是:它把佛教弟子推到了朝廷的对立面上。
佛教弟子虽然不会因此就悍然与统治者针锋相对,但是如果有人挑起这面与朝廷为敌的大旗时,他们倾向于谁,站在谁的一面,那就勿庸质疑了。所以到后来朱棣起兵“靖难”时,河南嵩山少林寺就坚决地站到了燕王朱棣一边,派出八百僧兵协助燕王,八百条疯魔棍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为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允炆抑佛,道衍身为佛教弟子,对朱允炆又哪能有什么好感。私谊公义,无论从哪一边算他都只会把自己和燕王紧紧地绑在一起,与燕王休戚与共,患难不离。朝廷近来频频举动,道衍冷眼旁观,已经断定燕王不造反的话,根本就没有活路。
他也知道,燕王如果造反,从目前的实力来看,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是不反也是死,反尚有一线生机,那为什么不反古往今来,多少帝王起兵之初,与当朝相比,实力差距之大都是天壤之别,也未必就没有成功的机会。
何况,道衍已经仔细地盘算过,燕王久在边关带兵打仗,现在北平的高级将领虽然被朝廷撤换了许多,但是中低级军官将领中,大部分仍然是燕王统驭过的部下,且对燕王横扫漠北的勇武推崇备至。燕王若登高一呼,他们之中必然有人响应。
更妙的是,朱允炆做了皇帝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文官的地位拔到了一个本朝前所未有的高度,大有重现宋朝时候以文凌武的架势,现在朝廷已经开始被民间称为“秀才朝廷”了,每日活跃于君前忙碌于朝堂的,尽是一群读书人,当初随着朱元璋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打天下的武将勋卿们,现在正在渐渐地靠边站,他们对此岂能毫无想法这种情况下,如果燕王起兵,武将之中,有多少人肯竭死为朝廷做战有多少人会敷衍搪塞又有多少人会反水投靠
朱允炆做了皇帝之后第二件事就是削藩。齐王代王有小罪,现在已成阶下囚,一个在凤阳高墙内坐井观天,一个在巴蜀寄人篱下。连素有贤名的周王也被贬成了庶民,扔到云南十万大山里去与猿猴为伍了,其余诸王人人自危,他们又不是白痴,虽然没有反抗朝廷的勇气,可是一旦燕王起兵,他们之中又有几人肯全心全意地帮助那个早晚削藩削到他们头上的侄子呢
有此种种考虑,道衍觉得,燕王如果想死里逃生,扯旗造反未必就全无机会,可是没想到燕王至今仍执迷不悟,在王府装了半个月的病,脑袋都憋大了,就想出这么一个“送羊入虎口”的所谓妙计,道衍可真急了。
道衍急忙道:“使不得使不得啊殿下,皇上磨刀霍霍,杀意已现,周王齐王代王现在已相继束手就擒,而皇上最忌惮的就是殿下你,皇上岂会因你自赴朝堂便就此罢手殿下此去,恐怕非但不能劝得皇上回心转意,还要自投罗网啊”
朱棣何尝不知此一去凶多吉少,可是思量许久,他也只有这一个办法可行了,不让皇帝明白自己并无反意,皇上这口刀早晚还是要落下来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躲在北平就能捱过这一刀么要说危险,在北平亦或在南京又有什么区别
至于造反,他也偶有想过,只是这个念头刚刚浮上心头,立即就被他甩开了。没有一点成功的可能的,汉朝时候七王清君侧,合七国兵马,朝廷平乱也不过只用了半年功夫,他一个光杆亲王,拿什么造反简直是开玩笑,如果这样他都能成功,那简直都没有天理了。与其扯旗造反落个叛逆的罪名再被诛杀满门,不如以诚意和亲情打动皇上,或可求得一线生机。
所以朱棣对道衍道:“大师多虑了,朱棣业已仔细考虑过了。俺是宗室长辈,皇上的叔父之中,现在俺辈份最大,皇上素来仁孝,虽然忌惮诸王掌握兵权,可现在俺已交了兵权,要不是小人怂恿,皇上也不至于步步进逼;再者,俺守土戍边,屡立战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此一去没有什么罪过,皇上如何就能把俺拿下朝廷,总要讲个体面的吧
还有,俺朱棣与孝康皇帝先皇太子朱标素来亲近,俺的王妃和皇嫂吕氏朱允炆生母,现尊为皇太后以前走动的也极密切,皇嫂现在是皇太后了,想来她也不会坐视俺这小叔子和她的三个侄儿冤枉受罪,皇上仁孝,如果太后说一句话”
朱棣还没说完,道衍就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的话,厉声喝道:“殿下错了,大错特错如果皇上肯罢手,他早就罢手了。他要削藩,诸王现在已交了兵权,他为何仍要寻衅降罪诸王,何必非得削爵下狱殿下以为带了儿子入京,向皇上示之以诚尽之以忠,就能让皇上回心转意吗
就算皇上年轻,感于殿下一片赤诚,冲动之下有心放过殿下。可是殿下不要忘了,如今围在皇上身边的都是些甚么人黄子澄方孝孺齐泰之流,以削藩谄媚于皇上,以削藩为晋身之阶,他们肯半途而废么纵然皇上回心转意,他们就不担心你叔侄和好,他们反落得个里外不是人
贫僧可以想见,殿下一进京,他们必然会向皇上频进谗言,蛊惑皇上将殿下就地铲除。正所谓积毁销骨众口烁金啊殿下,漫说皇上本就有心要对付你,就算皇上无心,被他们这班人日也说夜也说,不停地说殿下的坏话,皇上也要对殿下起了杀心了,更何况皇上对他们本来就言听计从,殿下你怎么能这么糊涂”
“方孝孺黄子澄齐泰这群宵小之徒,离间皇亲,屡屡挑衅,俺恨不得啖其肉寝其皮,方消心头之恨”
一听道衍提起这几人,朱棣心头怒火腾地一下升了起来,他的眸中露出一股凛凛的杀气,狠狠地咒骂一声,这才转向道衍,正容说道:“大师所言的道理,朱棣不是没有想过,但,进京面圣以明心志,这已是朱棣唯一能走的路了。皇上虽然宠信他们,朝中却也不是尽由得他们几个只手遮天,公道自在人心,其他的文武大臣,也不会容许他们如此倒行逆施的。”
道衍急道:“殿下”
朱棣断然道:“朱棣心意已决,大师不必说了。”
道衍立即闭口,他与朱棣相识相交十余载,早知朱棣性情为人,朱棣喜欢兼听,每有重大决断,他都喜欢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和见解,但他的耳根子绝对不软,此人性格坚忍果毅,一旦他决定了的事,那就是九牛不回,他兼听的目的,也只是想了解一下他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尽量完善他的想法而已,而不会改变主张。
朱棣心中,显然还没有造反的意思,不造反的话,那么进京明志就确实是眼下唯一可行的办法了,这总比继续守着燕王府,等着皇上布置妥当,下手拿人要好。真要造反,其凶险也不比赴京明志更小吧
想到这里,道衍平静地道:“好,殿下既然心意已决,贫僧就不多嘴了。贫僧现在只有一求,殿下必须答应。贫僧还有一问,尚望殿下解惑”
第254章 有备而去
朱棣颔首道:“朱棣来寻大师,本就是想要大师拾遗补缺,看看朱棣所思,还有什么不够圆满之处的。大师有话但讲无妨。”
道衍和尚道:“殿下既已决定进京,贫僧也不阻你,但是殿下必须答应贫僧,殿下若进京,三位王子就必须留在北平,殿下若留在北平,三位王子方可进京。殿下与王子,绝对不能共赴南京”
朱棣蹙起眉头道:“大师,俺此去金陵,是向皇上示以忠诚的,若留三子于北平,恐方黄之流又要借题发挥,间进谗言了。”
道衍冷笑道:“若殿下孤身入虎岤,还是得不到皇上的信任,那殿下携三子同去,人家可真是连一点顾忌都没有了。殿下统兵多年,当知未虑胜先虑败,预留退路,才是正道”
朱棣思忖良久,却也不忍让儿子随自己一同冒险,于是勉强点头道:“好吧,就依大师所言,炽儿他们留下,俺一人进京。”
道衍这才有点放心,又问:“那么殿下进京后,打算怎么做”
朱棣苦笑道:“还能怎样自然是对皇上极尽恭驯温顺,唤醒皇上叔侄亲情,再见见太后,尽叙天伦,请太后为朱棣美言一番。朱棣在朝中也有许多勋戚故旧做好友的,到时候再恳请他们一同向皇上进言,对皇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想必这么多人,总能抵消方黄之流向皇上所进的谗言,打消皇上的杀机。”
道衍大师冷笑道:“殿下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如果殿下真的这么做,那殿下是绝对离不开南京城了,罢罢罢,殿下只管去吧,道衍这厢马上就为殿下准备。”
朱棣奇道:“大师为朱棣准备甚么”
道衍道:“准备为殿下超度亡魂。”
朱棣大吃一惊,赶紧问道:“大师何出此言朱棣此去是向皇上示之忠诚恭驯,劝皇上打消对诸王赶尽杀绝之念的,朱棣这么做,有甚么不妥吗”
道衍没好气地道:“殿下以为很妥当吗殿下在北平,皇上尚惧你三分,一旦殿下进京,那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由得他人摆布了。任殿下如何恭顺,就算皇上信了,方黄齐之流也绝不会相信,到时候他们只消进言说殿下伪作忠诚假意恭驯,故意麻痹天子,殿下有机会辩白么人嘴两张片,还不由得他们说去,到时候他们只要随便怂恿几个善于揣摩上意的言官上本弹劾殿下,殿下还担心他们编不出治你罪名来么”
朱棣眉毛一挑,不服地道:“言官三言两语,便可削俺一方亲王么纵然他们编排出万千不是,查不出点半实据,能奈我何”
道衍打个哈哈道:“周王谋反,可有实据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朱棣的脸色登时阴沉下来,道衍又道:“殿下,周王就是殿下的前车之鉴啊,殿下怎么还心存侥幸呢如果皇上碍于言论,不敢依据言官们弹劾殿下的一道奏章就定殿下的罪,只要以此为理由,先把殿下软禁在京中,令人查证这些罪名的真假,殿下也就成了笼中之鸟,再也飞不回来了。
接下来,就算皇上不杀你,方黄之流也必欲置殿下于死地,殿下也说,葛诚此番归来,言辞含糊,恐怕是已经被皇上收买,成为安插在殿下身边的一个耳目。到那时候,只要皇上杀心一动,葛诚这边接到授意,立即上书揭发殿下谋反,那可不就是周王次子告举其父谋反的故事重演了么”
朱棣听得耸然动容,连忙拱手道:“朱棣受教了,那么依大师所言,俺朱棣该怎么做,才能避此奇祸呢”
道衍盘膝端坐,一颗一颗地捻着手中的佛珠,唇边渐渐逸出一丝安详的笑意,缓声道:“人心难测,殿下此去,能否劝得皇上回心转意,贫僧作不得准,这得皇上自己来决定。正如贫僧方才所言,一个装睡的人,你是永远也唤不醒他的,除非他自己愿意醒来。不过殿下若想安然而去,安然而返,贫僧倒是有七成的把握。”
朱棣肃然道:“大师请教,朱棣洗耳恭听。”
道衍和尚道:“殿下此去,若能请得两位贵人相助,有他们的护佑,殿下当可毫发无伤,从容往返”
朱棣讶然道:“两位贵人不知大师所言,俺这贵人是谁”
朝廷依着方孝孺的主张,官员改制已经开始陆续进行了,朝廷在六部设立了左右侍中,位列左右侍郎之上。改都察院为御史府,都御史为御史大夫。罢十二道为左右两院,左为拾遗,右为补阙。改通政使司为寺,大理寺为司。
詹事府增置资德院。翰林院复设承旨,改侍读侍讲学士为文学博士。设文翰文史二馆,文翰以居侍读侍讲,文史以居修撰编修检讨。殿阁大学士并去“大”字,各设学士一人。其余内外大小诸司及品级阶勋,悉仿周礼制度更定。
文武百官开始发现,这位被皇上倚为臂膀的方学士忙不到点子上,朝廷急需解决的问题,关乎国计民生的具体事宜,他都毫不在意,他只顾钻在故纸堆里,痴迷于恢复上古时代的礼制,尽做些不切实际的倡议。原本笼罩在这位大儒身上的耀眼光环开始渐渐消退,时人失望地议论方孝孺,说他是:“醉心复古,尽为不急之务”
但是朱允炆对复周礼似乎也是乐此不疲,他继位之初,刚刚下令合并州县,裁撤官员,做了些精简机构的事情,这还没几天,朝令夕改,又开始循古礼改制,增加官员了。原礼部右侍郎黄观,因为朝廷在尚书和侍郎之间又增加了左右侍中的官儿,他就顺理成章地从侍郎升为了侍中。
此刻,黄侍中正站在谨身殿里,向皇上呈阅朝鲜国王的奏表。这谨身殿现在也已被朱允炆改了名字,现在叫正心殿,并且增设了一名正心殿学士,现在出入于朱允炆身边,与他计议讨论国事的,基本上都是这个学士那个学士,学风甚是浓厚。
“皇上,朝鲜国王李旦在奏表中说,他年老多病,想把王位传给他的次子李曔,恭请天朝天子予以恩准。”
自两汉至明朝,一千五百多年来,中国对朝鲜半岛北部一直持有主权,朝鲜政权的更迭,循例是要征得中原天子的认可的。
朱允炆听黄观一说,立即敏感地问道:“朝鲜国王为何传位于次子,他的长子呢”
黄观欠身道:“据臣了解,朝鲜国王长子李芳雨,原封为镇安大君,他早已过世了。”
朱允炆还是有些不满意,想再问问这位镇安大君有没有儿子,长子没了,就该传位于长子长孙,怎么能选择次子呢,不过转念一想,现在正要对付燕王,对朝鲜那边还是多做安抚才好,所以便没有问出口,便道:“那么,就依太祖皇帝时的规矩,准其所请吧,诏谕朝鲜国王,仪从本俗法守旧章,听其自为声教,今后彼国事务,亦听自为。”
黄观听了不禁暗暗松了口气,他还真怕皇上问个没完,因为现在朝鲜那边乱得很,所谓的朝鲜国王年老多病,欲传位于次子,其实都是胡扯。
真实情况是,李旦长子死后,他把最宠爱的八儿子李芳硕立为了世子,在李旦立国之战中曾立下大功的五子李芳远大为不满,发动兵变,杀死世子李芳硕,软禁父亲李旦,然后拥立二哥李曔又名李芳果,而自己实际上才是政权的真正掌持者。
朱允炆现在正在削藩,如果被他知道这些情形,不免会联系到自己身上,势必不肯答应朝鲜所请,那样的话,内乱未平,又要节外生枝了,所以见皇上没有多问,黄观赶紧答应下来。对于朱允炆的口谕,他并没有往笏板上记录,此人可是记忆超群,有过耳不忘之能的。
这位黄观黄澜伯乃是大明第一位连中三元的进士,实际上他是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时人赞誉他是“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那也是一位学习型的人才。
黄观见皇帝已经吩咐完毕,便躬身道:“是,如果皇上没有别的吩咐,那臣就退下了。”
刚刚说到这儿,内宦小林子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往朱允炆面前一跪,双手高高捧起一封奏表,说道:“启禀皇上,北平燕藩有急奏入京,通政司急传文书房,文书房也未敢耽搁,叫奴婢马上呈与皇上,请皇上御览。”
“北平燕藩的奏章”
朱允炆瞿然一惊,本来正要退下的黄观听了也是暗暗吃惊,二个人同时看向小林子手中那份云纹封面的奏章。朱允炆迫不及待地将朱棣的奏章抢过来,展开一看,两颗眼珠子差点没掉到地上:“燕王请旨回京,要祭扫孝陵,他居然敢回京”
第255章 哪有雪中送炭人
朱允炆苦思半晌,始终无法理解四叔这么做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一抬头,见黄观还站在面前,马上想到应该找人共议,便马上吩咐小林子道:“快去,立即召方学士黄学士兵部尚书齐泰都察院左右都御使景清练子宁到正心殿来见朕。”
黄观一听,连忙欠身道:“臣告退。”
朱允炆摆手道:“不不不,你也留下,一起议事。来,你先瞧瞧燕藩这封奏章,看他到底是何用意。”
朱允炆的亲信队伍现在已经进一步扩大了,除了帝师黄子澄早就是他心腹之外,这些人都是他登基后一手提拔起来的,所以都是他最信得过的人。
黄观看罢燕王奏表,沉吟道:“祭扫孝陵燕王对朝廷举措不会一无所察,在此紧要关头,燕王居然要回京祭扫孝陵此言不可信,燕王一定有什么别的目的。”
朱允炆道:“不错,朕也这么想,依卿之见,燕王想要做什么”
黄观踌躇道:“这个,臣愚昧,对燕王一向并不了解,实在猜测不出。”
不一会儿,几个亲信纷纷赶到,朱允炆把燕王的奏章让他们传看,看罢燕王奏章,齐泰和景清手舞之足蹈之,大喜若狂,齐泰连声道:“恭喜皇上,贺喜皇上,燕王返京,这是天赐皇上以良机呀,他既然要自投罗网,皇上万万不可放过了他”
景清也道:“正是,燕王这是自作孽不可活。皇上应该马上答应准他回京,只要他一进南京城,那就是网中之雀瓮中之鳖,再也休想脱身了。”
练子宁大惑不解,他实在不能理解燕王怎么会蠢到这个时候进京,迟疑半晌,他才说道:“皇上,这会不会是燕王试探皇上的一计呢眼见北平军政法司各路首脑频频更换,燕王想是做贼心虚了,以臣看来,燕王这是以回京祭扫的理由试探皇上心意呢。”
黄子澄断然道:“不错,皇上如果不允许他回京,他明白皇上动手在即,就会狗急跳墙,马上扯旗造反。如果皇上答应他回京,嘿恐怕他也是绝对不敢来的,届时自会寻个突然身染重疾一类的理由继续拖延下去,筹谋造反。而且,还可因此陷皇上于无情无义不仁不孝之地,其心可诛”
方孝孺沉吟道:“皇上,不管燕王用心如何,臣觉得,皇上都该答应他。去年先帝驾崩,因天下未定,为求平稳,皇上未准诸王回京奔丧,如今皇上已坐稳朝纲,军民拥戴,四夷臣服,何惧一个藩王如果不答应燕王对先帝的一番孝心,反而成全了他的名声。大义所在,不能不答应,如果皇上答应让他回京,他不敢来,那就是他的事了,如果他敢来,那么一切就在咱们的掌握之中了,要杀要剐,还不是由得皇上么。”
朱允炆听了,马上颔首道:“诸位爱卿分析的都有道理,孝直先生的建言甚是稳妥,那么朕就准他回京,看他敢不敢来。”
“皇上”
齐泰听罢赶紧凑上前来,建议道:“皇上还应同时下一道密旨,令北平的张苪谢贵陈瑛等人严加监视燕王府,一有异动立即下手拿人,同时令辽东宁王以及河北等地都司官兵对北平加强防范,如此方可保证万无一失。”
朱允炆欣然道:“尚书所言极是,朕一并准奏了”
“燕王马上就要回京祭扫孝陵了,朝廷已经准奏,我在北平查办案子时日也够久了,这一次要随燕王一起回返南京。”
谢家后花园里,夏浔对茗儿轻声说道。
将近三月了,天气已经转暖,檐下一根根晶莹的冰棱正滴滴嗒嗒地淌着水,院子里的雪也开始溶化,显出润湿的颜色。几棵梨树,本来光秃秃的树枝上,正吐出一个个似黄似绿的花蕾,偶有几朵梨花已经开放,小小的,就像一朵晶莹的雪花,挂在枝头。
茗儿坐在石栏上,用靴跟有一下没一下地轻轻磕着石座,幽幽地道:“那我怎么办呀我跟你一起回去好么”
夏浔问道:“郡主准备去哪儿回中山王府么”
茗儿马上瞪起杏眼,干脆地答道:“当然不回去皇上说了,要把我软禁在府中,再也不准我离开半步,等我长大些,就把我嫁出去。哈盖头一揭,人家才晓得那男人是高是矮,是黑是白,是不是个大麻子脸,我才不要回去任他摆布。”
夏浔茫然道:“那郡主住在哪儿才好”
茗儿发起呆来,过了半晌,才感伤地道:“是呀,我住哪儿才好大姐大姐夫家里,我根本不敢露面,他们已经很难了,我不能再给他们添麻烦,再说,我若出现在大姐那儿,哥哥那边又不免要受到皇上猜忌。我能去哪儿”
茗儿越想越伤心
锦衣夜行第83部分阅读
-
锦衣夜行第83部分阅读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