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寒蝉】第二十八篇如何改善我们的思维方式的问题头一个讲文学的创造思维,具体来讲叫非观点思维的方式。我强调思维方式是因为我们写文学作品是一种创造,意味着非常不易,一要天份;二要思维方式对路。我们为什么说某个人将来能写出来,实际就是思维方式对路。有的人思维太老实了,有一次开一个有名气作家的研讨会,李国文谈了两点,其中就谈到太老实了。作为一个作家,你要培养自己的和非作家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些可能有的天生有,有的需要培养。其中有一个点,是创作思维普通承认的,是非关联的思维,是一种公认的创造思维的方式。我们老说文学创作,是承认创作是不易的,而且有创造性。为什么说成为作家大家尊敬,是因为你的劳动大家没法干,就在于别人想不出做不到创造不出的你都达到了。

    这里面集中于一点,比较明确地说,要善于把没关系的东西拉到一起,不是在原有的逻辑关系上走,而是天才地把两个毫无关系的东西联结在一起,这就是一种天才。比如说毕加索有一个艺术品是这样的,(画一牛头状、说是自行车座和把手叠加在一起),这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从没有人会想到会把车座与把手合在一起,这样的行为概括了这种艺术关联性,这就体现了一种创造天才。

    艺术家文学家一定要想得绝,达到平常人所说的打死也想不出来这种境界,如果总是特老实地写,也可能一辈子也写不出来。

    比如埃及的人面狮身像,就是一种创造。人与狮怎么能接到一块儿呢?这就是一种创造。远古的很多形象都是这种艺术的思维。比如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形象中,也有很多都是一种艺术的想象。把狗摔到墙上,变成一瘫泥一样的东西,这两样不相干的东西揉到一起,就成了给人观感非常愉悦的感受。

    手法一,在文学创作当中的非关联的比较外在的结合。这种一般强调两个不相关东西的相似性,把它们捏合在一起,把它们重合的部分突出出来。比如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半人半猪,就是一种创造。把猪和人共有的懒、馋这种共同的东西,把猪与人合为一体,就成就了一种很好的创造。像苏联把人和狐狸结合在一起,像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一种创造。这个小说成了一部很有名的现代主义的作品,写出了甲虫与人的某种相似的联系,通过变形,来写他与家庭人际关系之间的矛盾,一直到最后相当烦他,开始用东西欺负他,这样写,是想展示一种不平常的家庭关系,从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因为他的变成虫而变得不正常,这个思路的创造性非常强。这就是李国文说的创造不能太老实了。创造性就是善于把根本没关系不可能的事联系在一起。

    手法二,揭示二者之间相关关系的意味,造成一种相关的联想。有的作品就是采取截然对立的互为排斥的比喻,来达到一种独特的效果。比如有的诗,写,我爱海面上的你,它就像绿的时候红得像蛋。

    这样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人在想到绿的时候往往会浮出起红的形象。尤其是写诗,诗就是打破日常的语言规则,和一般的语言不一样,这就是一个例子。还有的诗句,地球像桔子一样兰。

    这样从理性上没道理,桔子不是兰的,但这个东西也有互补关系。这种创造性里瞧着不是个东西,搁一块儿却是个东西。

    还有写,毛茸茸的**。这个也很棒,能把枪形容成毛茸茸的,都有一种阴森的感觉,这个作者就很棒,就有天份。我们往往需要有这样的思维的能耐。

    手法三,是时空交错。就是说看到有些作品,用主观时间代替客观时间造成作品中时空错位的感觉。比如说约翰逊写一个作品,一会儿写一个球赛,赛场上的人和情景,一会儿又写一个街道上的人和街景,他是将一个采访者看球时的想象写出来,创造了一种时空交错的写作模式。因为人的思维本身就是没有逻辑的,不可能说要修表就一直只想修表。

    手法四,是真幻交混,产生一种似真似幻,既荒诞又神秘的办法。如有的作家让一个死尸、活人与魂放在一个舞台上,就是如此。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为什么这么棒,就是因为过去没有人这样写,这是一种创造。但前提是要求它要显得拉到一起的过程很自然。马尔克斯是构思了十五年才找到外祖母讲鬼故事的那种语境。

    手法五,是结构对位。有的作品是模仿音乐的对位法,把不相干的两个主题和题材放在一起,如福格纳的一部作品,他把两个中篇交错在一起进行,互相起到一个加强气氛的作用。另一种办法,是让被结合的二者化在一起,融为一体。比如第一小点,要学会一种性格组合的方式,善于把不同的人物结合在一起,这是不容易的。我们写一个活人容易,但如果把张三李四王五合写成一个人,这是非常难的,是需要基本功的。有的作家可能这样捏合自己都会怀疑,但需要有这种训练,把四五个人捏合为一个人。如史蒂文森写的一个作品,一个人白天是一个善人,夜晚又成了一个非常恶的人,这就捏合到了一起,就很有创造性。如契诃夫写《跳来跳去》,也是一种捏合的手法。写一个女人放浪,丈夫被瞧不起,女人与一些所谓艺术家在一起放荡,直到她丈夫死了以后,才知道她的丈夫是一个比那些艺术家都要高尚很多的科学家。这个故事是有一个原形的,只是原型人物没这么伟大。这就是把一种原型人物与想写人物的捏合。

    手法六,一种人物关系的写法。这要把人物关系作为写人的最主要方式,小说写人,主要是在人物关系当中来写人。但人物关系当中的创造性很有意思。我们要善于把根本没关系的人放在一起,比如说一个**与一个很正统的人在一起,这本不可能,但就是要在想象中这样放开,这样才能出新出奇。比如《第四十一》把一个红军女战士与一个白匪军官恋爱,放在一起,表现一种阶级关系和人际关系,让女的押着男的,女的打死过四十个白匪,到这时枪却卡壳,没打成,把白匪押着,过河时船翻了,只剩了她们两个。本来是她押着男人,结果却是男人帮她扛着枪,两人在岛上一起生活,恋爱起来了。有一天海上来了船,不知是红军的船还是白军的船,女的叫男的回来,男的不回,女的开枪打死男的。后来船靠岸时,人们发现女的扑过去在男的身上哭。这个作品就处理得非常好,大家爱看,是因为大家喜欢这种创造性的构思。我们的作品写这种关系很少,这么激烈的冲突关系的更少。很多作品人物都是如此而产生。

    再就是情与境的组合。比如失去记忆的人这个故事,改成一个故事,就成了著名的〈〈鸯梦重温〉〉。这本只是一种病,但通过与爱情结合,就成了非常感人的故事。为了让他恢复记忆,使大家觉得非常揪心,造成了一种十分吸引人的悬念。始终造成他不能与老婆好,而他爱的就是老婆,这绝对不是真事,但绝对是作者对这种病理和想象的一种创造。你得承认人家这个创造性思维,就是往往要善于改造和结合。〈〈陈奂生上城〉〉也是这样。

    整体的组合。许多作品都是由一些非关联的元素来组合的。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多讲,讲这些的意思,我们要善于把一些不相关联的东西组合到一起来讲。还要善于从相反,从反面来构思。比如欧。亨利写〈〈警察与赞美诗〉〉,写一个人想坐监狱,因为监狱里比外面都过得好,他就去干坏事,却怎么也没事。千方百计想进监狱也进不了,结果决定不干坏事时,却被警察抓进了监狱。我们写武警正面人物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写他的优点,突然写他的错误甚至罪行,再反过来写,才能写出很有意味的作品。这里头有很多作品,如苔丝,也是从相反方向写出来的,作家开始觉得苔丝是个坏女人,后来想想是个好人,一写就成了名著。成了不寻常的东西。就是一定要打破过去惯常的逻辑关系,无论想什么都要善从正常的东西里看出反常的东西,从反常的东西里看出正常的东西。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炫就是与人家抬杠激起来的一个念头,把所有的人都认为是负面的买卖婚姻去为它寻找一个理由时,就从反面想着写出了非常好的作品。我们创造,写的东西要高于一般人,就不能太老实。

    再就是相似的思维。要从相似的思维去考虑。大作家相似思维能力是很强的,这样的人非常具有艺术气质,这就是指要训练这种联想的能力。如克罗连科写〈〈严寒〉〉,写他流浪时在路上看到一个残疾人走,担心他冻死,他回来心不安,就想如果那人在严寒时一个人走会怎么样?他就写了这个作品,除了写人,还写了动物。在河里的大冰块上,一只老山羊带着两只小山羊在冰上跳,历尽千辛万苦到了对岸,结果猎人与狗都不忍心杀羊了。又写两只野鸭,一只受伤落下来,另一只飞下陪着,直到冰化两个都落冰水死去,最后再写人的严寒,十分感人。

    还一个是相近的思维。比如说契诃夫,他很会编故事,有一次碰见一个比他编得还快的人,这个人就是相近思维能力特别强。说一个词,立刻编一个故事,都是从相近的关系去联想。如骷髅的故事延伸。如托尔斯泰写复活等。

    我们介定一下骆驼祥子是如何从一点小事展开的。一个事是一个马车夫买了车又卖掉,如此三次;另一个事是一个车夫被军队抓走,后来偷了一头骆驼跑掉。如此而已。老舍是怎么想的呢?

    第一,先想车夫有多少种,好给祥子一个确定的地位;第二,想他拉过什么人,用什么车;第三,想各种不同天气的遭遇;第四,想他的家人、性欲、关系等。

    都想透了,就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这就是大作家的创作方法。

    总的意思,我们除了学习,还要训练自己的思维,人的脑子的先天构造不同,这里面有不断适应的过程,需要我们考虑创作问题时不要太老实,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变换自己的思维方式,来适应不同的创作要求。

    我们就是要不断吸取前人的经验,来使我们的作品更富有创造性。

    第二十九篇如何形象地描绘场景你要能准确地描绘出一幅幅场景,使人物真实可信,他们在自己国有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中进行着日常工作。

    --拉威尔。斯潘塞“怎么才能让事情看起来真实可信呢?”当一位作家被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是对他的一种赞扬。如果有人进一步对他说:“我好像身临其境,能够听到、嗅到、感觉到这些地方,就像走进了小说的书页中”,那他给读者的东西就的确非同寻常了。

    当我被问及同样的问题时,我的回答是:“借助于五种感觉”。一些作者总意识不到应利用读者的五种感觉来获取真实感。利用读者的视觉感受是常见的,但是利用读者的嗅觉、听觉(除了在对话中)、触觉或是味觉又有几次呢?

    我从1976年开始写作,至今仍在我办公室的墙上保留着五个词:看、听、感、尝、嗅。每当我写作的时候,都会参照这张表,有意识地写些带有气味的东西。实际上,一些令人作呕的东西在创造真实感的时候,反而有奇迹般的效果。

    想想当一个人打开冰箱的时候,那种腐烂的水果的味道;当一个人剥一只熊皮的时候,那腐臭的脂肪;当一位妇女在无人服务的加油站给油箱加油的时候,手上会沾满了汽油味。

    仅在故事的开头提及味道是不够的,在叙述情节时,你还得反复参照那张表。让我们设想一下,一男一女正在争论某件事情,男人从门口一直冲到厨房,冲着女人大声嚷嚷:“我不能再忍受你妈妈和我们住在一起,老太太必须在我回来之前搬走,否则我就离开这个家!”在设置这个场景的时候,我可以让女人烤制南瓜饼(味道甜美、温馨,让人回想像感恩节一样的快乐时光),但是如果再加上腌制香料和醋的气味,这个场景就呈现出寓意。我会在某个时刻让读者想象这种气味:“我郑重警告你,劳拉,有她没我,有我没她!”他说着,那样子就像厨房里的味道一样酸。

    不要忘记,在争吵的时候,劳拉还一边往罐子里装着泡菜。当她在大声吵嘴的时候,可能会烫伤手,然后把手伸到冷水里冲洗。当然,她也可能正在往泡菜里倒盐水,并且洒了一地,然后还要擦干净。她还在粗棉布制的围裙上擦干她的手。她可以擦拭从额头(热热的,痒痒的)上流淌下来的汗水,她可以一边叫嚷,一边挥舞手中的勺子(坚硬的,木柄的),并向男人扔去。这些都会增强视觉效果。

    当争吵越演越烈的时候,可能会听到什么声音呢?是不是有条狗溜进来,喝锡制饼盘里的水?是否有一辆行驶的汽车正在马路上发出卡嚓卡嚓声响呢?是不是传来孩子们在隔壁人家院子里玩耍的声音?当炉子上的水烧开的时候,是不是在叮当作响呢?

    水有多么热呢?你告诉读者温度了吗?小说中女主角是否在泡菜罐的旁边放了一杯冰茶或是冰咖啡呢?争吵以男人气冲冲地出去而告终,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此时,女主角是否拿起杯子,痛饮冰咖啡,发觉咖啡很苦,然后做了个鬼脸呢?

    正如你所看到的,在类似上述的情节中要同时唤起人的五种感觉是有可能的,但是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情节必须进行精心的安排。绝大多数情节是不能用全这五种感觉的(尤其味觉最难写进去),但是你可以很容易地唤起读者的四种感觉,在大多数情节中,起码可以唤起读者的三种感觉。

    当你对小说对白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的时候,就大声读出你的对白,假装你是一名演员,并以电影屏幕和舞台上需要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腔调说出你的台词。如果它听起来很生硬,不自然,就需要修改。不要忘记,人们用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总是未经加工润饰的,所以要让人物说的话短一些。生活中人们总是一个一个地提问题,你小说中的人物也应这样做,特别是当他们要彼此认识了解的时候。人们在谈话中经常叹息、抿着嘴笑、抓头、鼓起双颊以及端详他们的指甲,你也要让小说中的人物有这些动作,并让人们在干工作的时候,继续他们的谈话。使用收尾语来创造意象。请看下面两个例子:“你从来就不喜欢我的妈妈!”劳拉大声嚷道。她“砰”地一声把水壶放下。

    “你从来就不喜欢我的妈妈!”劳拉猛地扔下水壶。

    第二句更增加了紧张程度,让故事情节更快的向前推进,减掉了多余的词语,暗示而不是告诉读者劳拉正在大声叫嚷。这就是我所提及的原则的最佳时刻,我正是通过这些原则来衡量我所有的作品的。

    紧张的时刻所用的词要少而精。

    我是从我的英语老师那儿学到这一点的。在我写第二本书时,有几个情节我总无法写下去,但是我找不出原因,我就把手稿给这位老师,请她提出批评和建议。当她告诉我这个规则之后,我就把它应用到我的小说中,结果,一切都变得一目了然。在情节紧张的时候,要采用短小精悍的句子,句子中要采用短词,少用结束语,要写得突如其来。当你做到这些的时候,紧张气氛就可以油然而生了。

    与此相比,在气氛比较沉闷的情节中,到处笼罩着寂静和安宁,此时就要使用较长的句子,较长的词语,较长的段落,以及更多的结束语。这样做就会自然缓和紧张气氛。当你在构思小说时,就要确立写实的态度。只在通过观察、思考你才能准确地描绘出一幅幅场景,使人物具有可信性。他们以固有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进行着他们的日常工作。

    好了,正如我前面说的,味觉是最难写进小说中的,但是五种中有了四种也不算坏。

    应用这五种感觉,利用句子结构来创造或缓慢或紧张的气眨庋阈闯隼?br>的小说读者就不能丢下了,因为它们是那样真实可信。

    有意义的动作描写人格化的动作,能够创造生动鲜明的画面和使对白富有活力。

    --威廉。塔玻利当我第一次写作时,我认真地接受了一位朋友关于写作的建议,他强调人物的动作对故事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在那种平静的场景中,当小说中的人物在交谈和聆听的时候,我就有了麻烦。我错误地认为在这里只要用一些简洁的“动作”词语就足够了。

    因此在我的场景描写中充斥了“他点头”,“她耸了耸肩”,“他起来”,“坐下来”,或“跷起二郎腿”这样的短语。我甚至让我小说中的人物看、打呵欠、微笑、叹息。这些都是我在人物对白时所用的“动作”,我把“有意义的动作描写”误认作写单一的“动作”。由于这些可有可无的词语大量充斥其中,我的手稿不得不报废。

    时间和一些有关小说写作的研讨会帮助我改掉了这些毛病。我懂得了枯燥无味的陈述和平凡的动作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小说的大敌。

    我终于明白,当人的活动与情感、态度、姿势或表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们才是有意义的动作,这是人格化的动作,能够创造生动鲜明的画面和使对白富有活力。

    我来给你们举个例子:中士霍金斯和中尉卡拉瑟斯是两名警察局的探员,他们正在中士的办公室讨论一桩谋杀案。

    霍金斯看着卡拉瑟斯,“有几件事还没有查明,中尉。这只蓝色的鞋是谁的?还有这把钥匙,它是一把劣质的钥匙,究竟是门上的、挂锁上的,还是旅行箱子上的呢?”卡拉瑟斯耸了耸肩,霍金斯把这两样物品放到他的抽屉里。

    卡拉瑟斯站起来,“也许我们可以从验尸官那儿得到更多的线索。”他向门口走去。“他的验尸报告现在应该在我的桌子上了。不要担心,霍金斯,我们很快就能查明事实真相的。”他离开了办公室。

    这个场景缺乏戏剧效果,这些枯燥无味的动词:看、耸肩、放、站、走和离开,没有一个描写到意图、态度、姿势或表情的。它们都没有表达两个人的情感。

    再看一看,当这些枯燥无味的动词被改成生动的活动时,场景就立刻变得充满活力了。

    霍金斯把身子往前倾了倾。他的手指着桌子上的物品:“有几件事实还没有查明,中尉。这只蓝色的鞋子是谁的?还有这把劣质的钥匙,它究竟是门上的、挂锁上的,还是旅行箱上的呢?”他把它们塞到抽屉里,“砰”地一声关上了抽屉。

    卡拉瑟斯微笑地站起来,拍了拍霍金斯的肩膀。“也许我们可以从验尸官那儿得到更多的线索。他的验尸报告现在应该在我的桌子上了。不要担心,霍金斯,我肯定我们很快就能查明事实真相。”他信步走出办公室。

    现在这幅场景的情感就清楚了。每一个动作都涉及到姿势、态度和表情。我们看到霍金斯的烦恼,以及卡拉瑟斯用自信在消除他的烦恼。这些词语和动作相互起到了补充的作用。下面这个例子,是两个小男孩在一幢老房子大门外的对话。

    “快点,约翰尼,我们进去。”比利说。

    约翰尼看着他,“我听说这儿闹鬼,人们说他们看见过幽灵。”

    “啊噢!根本就没有什么幽灵,那都是吓唬人的话。”比利走上门廊。

    约翰尼跟在后面。在他刚到达前门的时候,他听到一声尖叫,立刻转身就跑。

    这儿又出现了一些没有色彩的动词:说、看、走、跟、到达、听见和转身。

    这个对白的目的是想让我们知道,比利用激将法鼓动约翰尼进一幢闹鬼的房子。

    但是对话没有涉及到姿势。

    现在,就让这些动作来传达态度、姿势和表情,使场景活跃起来。

    “快点,约翰尼,我们进去。”比利估计他不敢进去。约翰尼脸色苍白,甚至说话声都在颤抖。“我听说这儿闹鬼,人们说他们看见过幽灵。”

    “啊噢,根本就没有什么幽灵,那些都是吓唬人的话。”比利大摇大摆地走上台阶,他用挑战的目光瞥了瞥站在门外的约翰尼。

    约翰尼往比利的肩后扫了一眼,终于又往前挪了挪。他强装大胆,却在前门不停地发抖。这时候,他听到了一声尖叫,一声恐怖的尖叫。他飞快地跑下台阶,冲出了大门。

    现在这个场景就有了恐怖的基调,并给这个小小的场景赋予了生命,中心意思也非常明确。

    在这两个例子中,对自全部没有改变,而只是动作的描写有了变化。也正是这些经过改动后的动作描写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场景。

    作为一次写作练习,你们可以试着在同样的两种场景中加人有意义的动作描写,而不改变对白。比如,你可以试着表明霍金斯和卡拉瑟斯之间的幽默感,或是比利和约翰尼之间的冒险感,而不是恐惧感。注意,当读者能够“听出”人物的语调时,对话是如何变得活灵活现的。

    为了展示情节,我的小说在警察出现的场景中用了比平常更多的动作。虽然使用生动且富内涵的动作能给小说增色,但若用得不恰当,便会起一种干扰作用。

    例如,你希望一个人物能给你的读者带来一组具体的信息,如指出为了解决某些问题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或者正在执行什么样的计划,你要确定这种信息不是被埋没在乱糟糟的一大堆动作当中。过多的看、叹气、耸肩,都会对事实起一种干扰作用。为了调动情绪,应该把这些有目的的动作限制在一段对话的开头或者结尾。如果你想让这种情绪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最关键的就是要使用不同的动作,让读者看出变化了的姿势、感情,或者态度。

    一些故事仅仅是从客观角度来写的,作者几乎没有深人到主人公的思想活动中去。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使所有的动作都能够带有确定的意义,使肢体动作能够表达人的感情和想法。

    有时我们需要更多的词汇来赋予一个动作以实际内容和戏剧效果,特别是在写短篇小说的时候,要做到字斟句酌。所以当你的人物作出动作的时候,要知道哪个动作对场景是非常关键性的。记住,与一连串零乱的动作相比,一个有实际内容的句子会使你的写作更有影响力。

    第三十篇如何运营你的作品第一章书名、笔名,简介有一些作者老是抱怨自己作品没有点击,推荐不高,出版社不要,vip卖得不好。为什么会这样?这些作者只会抱怨,却没有想到冷静下来想原因,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其实,很多作者,都抱着一种游戏的心态写作,直到作品有人追捧了,这才认真起来。

    怎么说呢?

    我们先看看笔名以及书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各大网站排行榜上有名的作品,他们的笔名与书名是怎么样的?

    从各大网站的排行看,这些比较出名的作品,大多作者名没有特殊符号,其中两个字的笔名,占了大多数。

    而书名,更是中规中矩,易记有特色的作品,没有那些符号什么的。

    大家取网名都很随性,一般都把网名当作笔名来用,而且为了追求新奇,网名大都带符号什么的,甚至有不雅的名字出现;但是不怕生错时,就怕取错名,笔名和书名取得好坏,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什么作品,都想要自己的作品容易被人记住,可是复杂的笔名,容易被记住吗??

    举例:“齐天大圣孙悟空”和“孙悟空”两个名字,哪个相对比较容易被记住?

    举例:“◎千☆幻¤冰★云⊙”和千幻冰云,哪个相对比较容易被记住?(很多人喜欢取符号多的名字)

    举例:“richwu”和“血红”哪个相对比较容易被记住?

    书名也是一样,《西游记》比《四个和尚取经记》好多了吧。。。。

    简单、易记、顺口、有含义,是取名字的一个准则,书名笔名超过四字的,本身被记住的可能性就小多了,除非是比较有特色的,如《一个女人和十个男人的故事》之类的吸引眼球书名。

    而且笔名还有配阴阳五行、生辰八字之说,这就得去找专家询问了......

    其次,作者的写作基础。

    有很多新作者都是写完就发,没有检查,错字不断、逻辑混乱;作为新作者,其实文章要发表出去,都应该自己稍微看一遍,检查一下错字、逻辑、标点之类的东西,读者如果看到满篇错字,逻辑错误,标点乱用,换作是作者本身,会怎么想?

    第二章尽量做到通顺无错一篇通顺无错的作品,会让读者的印象分增加不少--没有人会喜欢漏洞百出的作品,没有人会喜欢念都不通顺的作品。

    标题和简介使你的文章水准降低了一半的吸引力。

    如果你去相亲,女方的名字叫张胖妞、李丑姐,请问你会不会有去看一看的欲望?如果女方是张爱灵、李佳欣之类的,你会不会去看呢?

    一本书的书名、笔名、章节名、人物名、简介以及封面,就和这个的道理一样。这些都属于外貌,属于外表别人第一眼看到的地方,给读者一个好印象,也就是给你的作品点击、推荐提供了多一次增高的机会。

    庞统、张松为什么会怀才不遇?想一想吧......

    至于简介,我想说两句:简介是作品的灵魂,有的人对简介豪不关心,殊不知读者一点开,看到的除了书名、笔名之外,就是简介。

    一个简介可以看出作者对作品的用心态度以及读者对作品的初步印象。

    有的作者,简介一塌糊涂,错字不断,漏洞百出,这样的书,还指望人家去看吗?

    有的作者,看简介如饮纯酿,似吸兰桂,这样的书,又给人的印象如何?

    有些东西实在不好再说下去,但是请记住,一个好的开始,是你成功的一半。

    第三章更新速度(满分30)

    每天更新1万字,分三到四节,每节更新时间间隔3个小时以上,每日固定时间段更新,零点有更新一次,周末0点有更新为满分。

    每章2001字:3分零点更新:3分,周末0点有更新再加3分每日1节:3分每日2节:9分每日3节:12分(多于三节分数一样)每节更新时间间隔3个小时以上在基础分上再加3分(15)

    时间间隔3个小时以上:基础分3分固定时间更新:基础分3分第四章作品质量(满分50)每样分三档,每档5分1、文笔质量2、人物刻画3、题材创新4、情节故事性5、悬念的制造6、**的控制7、章节承转起伏8、开头5000字内容9、基础知识(错字、标点、逻辑)

    10、作品的阅读难度(上手难易、专业性)

    第五章宣传广告(满分20)

    作者笔名:1分书名封面:2分作品简介:2分作者名气:5分网站宣传:10分为什么给出这么一个数据?

    很多新作者对自己根本就不了解。

    要来求评,其实应该是先自我评定,如果自我无法评定,那么求评才有意义。

    是的,有新作者会说自己无法看清楚自己的错误,但是无法看还是要看啊,文章为什么点击不高呢?哪里出了问题?我想这个分数可以给作者一个或许满意的答案。

    如果作品质量在30分以上的作品,还没有办法红,作者是不是考虑一些问题呢?更新,还是广告宣传出了问题?

    另外,更新方面,个人不鼓励一日超过一万二千字的写作速度,速度慢可以存稿子。

    第三十一篇微型小说的写作要点第一章导语微型小说是载体小,内涵大的体裁形式,它的文字、篇幅短小,情节单一,人物刻划单纯,描写简明,语言简洁。它对生活的把握是“化整为零”,反映生活是“以点取胜”,此篇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微型小说的写作要点。从写作的角度看,初学写作的习作者以微型小说入手,既注重故事性、趣味性,又凝炼地融进社会生活的内容,训练组织小说的艺术结构,磨炼写作的技巧,是有效的练笔。

    第二章要善于捕捉构思的聚焦点微型小说把握生活是“化整为零”,反映生活是“以点制胜”。它不能像中、长、短篇那样去写生活的“面”。它必须将社会生活内容和自己认识评价凝聚在某一个“点”上,通过一瞬,来照亮全程;通过一点,还涵括全部。因此,寻找微型小说聚焦点,捕捉微型小说的聚焦点,对于微型小说的写作,就显得特别重要。

    关于这一点,许多微型小说的研究者,曾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术语进行了强调。

    吕奎文、郑贱德在《小小说创作技巧》中曾指出:写作微型小说,首先必须“把生活中那些带有诗意、能引起美感或给人启迪的‘顷刻’,迅速地逮住。”

    梁多容在《微型小说写作》中曾指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微型小说有闪光点。微型小说是镜头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和完整的人物形象,它要求情节单一,刻画人物性格的一个侧面。因此,它应该是一次瞬间聚焦,使聚焦后获得是一个闪光点”,“没有这个闪光点,微型小说便没有聚能反应,其人物将是平庸的,将失去生命的光彩,不会产生震撼人、感染人的力量。”

    赵曙光在其专文中也指出:“诗有诗眼,戏有戏眼,微型小说也有微型小说的眼。这个眼姑且称为微型小说的‘那一点’。”有了它,全篇就有了生命,有了活力,意义就深刻了。没有它,全篇就无精打采,甚至会因为缺乏生命机制而不能成篇。”

    他们这些论述,都强调指出微型小说的艺术形象,是一个单纯的、单一的,同时又是富于包孕的聚焦点形成的;写微型小说,首先要找到这样的聚焦点。

    这个聚焦点是一个什么样的点呢?刘海涛在《微型小说的理论与技巧》一书中指出:它应该是一个意象实体。这个意象实体应该是单纯的、新鲜的、独创的。它应该包含着矛盾错位,富有内涵,能负载小说的主题,能包含过去、现在、未来及其他方面生活内容。我们认为,刘海涛的概括,是比较符合创作实际的。

    微型小说的聚焦点应该是一个意象实体,说它是意象实体,因为这个“核”,是思想与形象的结合。它既是形象的,又是思想的。既是一种物象,同时又包容了作者所意识到的思想内容。为什么强调它是一种意象实体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呢?因为我们仅仅有了某一思想,或某一良好的创作意图,而没有与之相应的形象,我们写不成微型小说。如果我们有了一个精彩的故事、精彩的人物,而没有意识到它的内涵与意义,我们同样也写不成微型小说。写小说,仅有创作意图不行。仅有意图,没有与之相应的形象,作无处着手。写小说仅有题材没有认识也不行。没有认识就抓不到作品的精神与灵魂。所以,写微型小说,首先是要一个形象与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意象实体。

    微型小说的聚焦点,应该是单纯的、只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把它讲述清楚的。为什么强调它是单纯的呢?因为微型小说的篇幅只能容纳单纯的意象实体,因为过于复杂的意象实体,不是微型小说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如果把过于复杂的意象实体塞入微型小说,实际上就混淆了微型小说与其他小说体式的区别。

    微型小说的聚焦点,应该是独创的、新鲜的、新颖的。

    任何文学创作都需要创造。微型小说要以精彩的瞬间、精彩的点打动人、启迪人,“于细微处见精神”,更需要创造。它应该是一种机智,一种敏感,一种对生活中某一场景、某一瞬间、某一细节的忽然抓住;它应该是一种眼光,一种艺术神经,一种一眼望到底的穿透力。眼光平庸,思想迟钝是它的致命伤。因此,微型小说的聚焦点只能是作者自己发现的、新鲜的、独特的。

    同时,微型小说的聚焦点应该是有内涵的,它应该具有矛盾错位,能负载小说的主题,能包容过去、现在、未来及其他方面的内容。这是决定微型小说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的关键。

    微型小说不是随手拈来,信手写出的。它不是残丛小语,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作家把握世界、把握人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应该像别林斯基所说的那样:“仅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能够把任何你写上十来本书也无法表现出来的东西生动而充分地表现出来”。它应该是一种简单明了而又智慧的方式,作者的主体意识、情感思索、思想困惑,要从中得到一种确证,浅白直露、一泄无余,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因此,这个内核,这个聚焦点,必须包含矛盾错位,能负载小说的主旨意蕴,能容载社会、政治、人生、历史,令人思索;能在单一中见出丰满,单纯中见出丰富。

    这个聚焦点从何而来呢?一是从生活中发现比较单纯、单一的矛盾错位;一是将生活中某些独特的感受加工、改造为矛盾错位。

    第三章要善于提炼聚焦点写微型小说,首先是要找到小说的聚焦点。作者或是从生活中直接找到这孕含矛盾错位的聚焦点,或是将生活感受加工,改造为具有矛盾错位的聚焦点,无论那一种形式,都离不开进一步的加工、提炼。因为最初获得的聚焦点,还不一定深刻,有待典型化。同时,仅有一个聚焦点,还构不成情节,构不成小说,还有待于把它“完形”,编织成一个比较完整单纯的情节。这里有两个工作要做:一是将聚焦点典型化,使它能负载比较大的生活内容;一是将聚焦点完形化,围绕聚焦点向前向后延伸、扩展,使它成为一个比较单纯、不枝不蔓的而又完整的情节。

    于德北的《杭州路十号》,写了一个空虚无聊,对生活感到绝望的待业青年,有一次他玩了一个无聊的寄信游戏,写一封诉说自己痛苦与绝望的信给自己瞎编的地址:“杭州路十号袁小雪”。没料到,他竟每月按时收到杭州路十号袁小雪寄来的鼓励他勇敢地生活下去的信。他振作起来后去回访、感谢袁小雪,没有料到这个“袁小雪”竟是一个两月前已经患癌症去世的著名的病残心理学教授;老教授在去世之前,留下了一叠信,嘱老伴每月寄一封去。这是一篇用真挚的爱来呼唤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作品,据作者介绍,这篇小说的原始素材有两个:一是作者自己在生活中真的玩过这样的寄信游戏,不过那确实是一个像袁小雪那样的女孩,等到作者在秋天踏着黄黄的秋叶去看她时,她已静悄悄地死去了三天。二是那位老教授的故事,他是在一个小车站听陌生人讲的。在素材与作品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的矛盾错位:“我寄出了一篇非常无聊的信,却收到无数封非常认真非常真诚的回信”,在生活中是存在的,不过他并没有照搬,而是将原型中的女孩改为病残心理学教授,并且在这个事件上寄托了自己的感情、理想和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同时,他也将基本情节作了合乎情况的加工、改造,使之更为完整。

    黑孩写《小日本》则是另一种情形。小说写的是一个秀芝的姑娘,带着一个始终不肯对人倾吐的感情被迫嫁人,最后抑郁而死。这篇小说是么来的呢?据作者介绍:“有一天,我回家探亲,在海滨公园处,母亲指着前边一个卷毛的男孩对我说:”那是你的同学小日本,恋着他的女孩子很好,只是病死了。死得极惨。‘母亲深重的一声’极惨‘,立刻有一下震动穿过我的身体。我拉住母亲,要求她讲述《小日本》中的一些事。那’极惨‘的女孩子不肯结婚,不肯向任何人诉说心中的感情,使得人生的枯荣顷刻间都变得淡化起来--女孩虽然已经’极惨‘地死去,但是,她那因为极其孤独而又极其脆弱的灵魂,却因此而更加执着、更加真诚、更为膨胀着生命的活力。”

    从作者的介绍可以看出,生活中最初始的感受,并不具有矛盾错位,它还是一个单一混沌的感受:女孩子带着不肯倾吐的内心秘密死去。只是在作者了解到有关事情后,加入了自己的思想、评价,才将它改造成一个包含矛盾错位的意象实体:“极其孤独而又极其脆弱的灵魂,却因此更加执着、更加真诚、更加膨胀生命的活力”--在这里,作者将单一、单纯的感受,加工改造成了矛盾错位,从而使它获得了微型小说的特质。作者获得这个聚焦点后、作品的内核、灵魂也就确定下来了,作者进一步的工作,就是将这个意象实体完形化,通过情节的前后延伸,将这个意象实体生动、完整的再现出来。

    作家林斤澜谈到小说创作时说:“按我的学习体会,小说构思大体是这么一条路:你从生活里积累了一些东西,从中找到一个‘核’……”有了‘核’以后,还要回到生活里去,在生活中寻找哪些肉适合长在这个核上,哪些不合适,这个核不是所有的肉都能长上去的,楞把它搁上去,就是贴上去的,是活不了的。“林斤澜的话,可以说是对微型小说构思的很好说明。所谓”完形“,也就是依据生活,进行合理想象,让”聚焦点“长出合适的”肉“来。

    第四章要善于将聚焦点“凸现”出来写微型小说,不仅要捕捉聚焦点,提炼聚焦点,而且还要善于将聚焦点强化出来。如果将聚焦点散落、湮没在整篇情节之中,小说写出来,将全无精彩之处。有些习作者,其构思不错,写出来平平,其原因之一,就是不懂得将聚焦点强化出来。

    要将聚焦完美地表现出来,让它照亮全篇,照亮读者的心灵,首先要做到的,是在构思中始终不要忘记着这“点”,始终要以这个点为中心。作者一方面要由这个“点”,生出许多的枝枝桠桠,另一方面,许许多多的枝枝桠桠,又要投射、关注于这个“点”,万川入海,绿叶扶花。

    微型小说的凝焦点,常常表现为某个核心细节。在微型小说中,这个核心细节不是局部性的点缀,而是全局性的艺术枢纽。在整个小说结构中,它是中心细节,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是**细节。它是凝结全篇小说情感的焦点,是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如果撤了它,整个微型小说就不复存在。因此,在衍化其他情节和细节时,必须以它为基点,就像滚雪球一样,不论如何的滚动,始终不离开它的内核。

    要把聚焦点完美地表现出来,还要懂得运用一定的情节技巧。我们通常运用的,有对比、渲染、突转、夸张、巧合、重复、照应、设置悬念等。每一技巧的成功运用,都可能使小说的聚焦点在一瞬间凸现出来。例如孟伟哉的《插图》,写父子之间互相画像。儿子把父亲画成脑袋很小,身子很大,标明这是“父亲思想史插图之一”。父亲看后画了“儿子的成长史插图之一”,把儿子画成大大的脑袋,铅笔样的身子。这篇小说的聚焦,就维系在两幅画的对比上。又如路东之的小说《!!!!!!》,写的是两个孩子在老树下做游戏:“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一不许笑,二不许动,三不许交头接耳听,看谁的意志最坚定。”单看这个片断,很难知道作者在说什么。可是作者将这个片断一再重复,重复到第六次时,作品的意味就一下升华了:我们终于看到了这最习以为常的游戏后面,有着某种愚昧而不合理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儿童天性的被扼杀,甚至从中体会出民族传统中的隋性气质所形成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情节技巧之于微型小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些重要而巧妙的情节技巧,几乎构成了整个微型小说的本身。写微型小说,应该熟谙这些情节技巧。

    第五章要注意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微型小说载体小、内涵大。要做到载体小、涵大,在语言表达方面,要特别讲究简洁、含蓄。

    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几乎到了没有任何说教的余地。文字上的任何拖沓,累赘,都可能破坏小说的艺术性。但微型小说并不窘迫,并不寒伧,它在限的篇幅同样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这与它的文字表达技巧有关。微型小说往往直接入题,多用白描,该细的地方细,该简的地方总是将一切可有可无的描写一律舍弃。微型小说总是将环境描写隐于情节发展之中。将人物的神态、心理,尽可能地隐含于人物行动、对话之中。

    微型小说力求用很小的载体负载起很大的涵量,它在语言表达上要尽可能的含蓄。微型小说善于留艺术空白,它所写的,往往是一角一隅,留有更多的空间留读者去想象、补充。微型小说总是用形象说话,含而不露,引而不发,把涵义留给读者去品味。微型小说往往喜欢用双关、象征、侧面描写,让读者去体会话外之音、“境外之境”、“象外之象”。微型小说总是虚实相藏,以实引虚,以读者去再创造。这些表达上的特点,每个习作者都要细心揣摩。

    第三十二篇为灵感而写作作品来自于你知道的东西,你所思考的东西,你所想象的东西,而灵感来自于你的信息储备。

    --佩姬。赖思克许多作家,尤其是初习写作的人,常常认为,要写得好,就必须有灵感。

    这个概念是错误的。

    这种想法坚信,仅是坐下来写,而捕捉不到灵感,就不是真正的写作,这是雇佣文人的做法。[bookid=2871585,bookname=《灵噬苍生》]

    ;

章节目录


大鸿儒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牧养众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牧养众生并收藏大鸿儒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