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寒蝉】所谓“琴、棋、书、画”当中的“琴”,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弹拔乐器之一,现称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琴”。现在,这名扬四海的“四大名琴”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又与另外六把琴合称为华夏十大名琴。
1.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恒公的手中。齐恒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2.绕梁。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有一次,他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3.绿绮。
“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
即桐木、锌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4.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300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第五名:唐代“春雷”
「春雷」为唐代名琴的名称,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记之曰:「春雷,宋时藏宣和殿百琴堂,称为第一。后归金章宗,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殁,挟之以殉。凡十八年,复出人间,略无毫发动,复为诸琴之冠。天地间尤物也!」传世唐琴极珍罕,此琴虽然纳音、双足、岳山、琴尾等处曾经后人修补,但琴身造形饱满,有唐琴之「圆」;当代琴家试弹,称此琴音韵沈厚清越,兼得唐琴「松」、「透」之美。
此琴于民国时,曾经何冠五、汪景吾、张大千等名家收藏。
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在其宣和内府设“万琴堂”,广罗天下古琴神品于其中。雷威的“春雷”琴,是其中的第一品。
金灭北宋后,金人将夺自宋宫的珍宝,装了2050车,运往燕京。“春雷”琴也随之来到了北京,成为了金帝宫中的第一琴,被收藏于承华殿中。金章宗死后,以此琴陪葬。在地下埋了十八年后,“春雷”又复出于世,成为了元宫中的珍宝。后来,“春雷”琴被赏赐给了元朝承相大琴家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曾将其赠予老师万松老人。以后,“春雷”琴又复归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铸。以后其琴又归赵德润所有。
明朝时,“春雷”传入明宫之中第六名:唐代“九霄环佩”
“九霄环佩”是古琴中的精品,为盛唐开元年间四川制琴世家雷氏第一代雷威制作,是公元756年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继位大典上用的。它的声音温劲松透,纯粹完美,自清末以来即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视为“鼎鼎唐物”和“仙品”。据悉,目前全世界只有不到20把唐代古琴传世,其中名为“九霄环佩”者四把,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一在辽宁省博物馆,一在何作如先生手上。
“九霄环佩”琴在清代末年就是北京琴坛的一件重器,当时对这张琴的品评,留下文字记述的共有3人。第一个是佛尼音布,得到这张琴后,就刻上了“冷然希太古”的评语。第二人是当时的大琴学家杨时百,他非常赞赏这张唐琴,对其爱慕殷切之情清楚地表露于著作之中。他在《琴粹》中说:“欧阳公之琴记,唐琴在北宋时已不可多得,况更历千年乎?宜乎今日唐琴如凤毛麟角也。近时都下收藏家仅……佛君诗梦之九霄环佩,其声音木质定为唐物无疑。……其余予收藏及所见虽不乏良材,要不能与数琴埒。”第三人是当时藏有“飞泉”、“独幽”两张唐琴的李伯仁,李伯仁为大琴学家杨宗稷弟子,杨氏将“飞泉”、“独幽”二琴定为“鸿宝”,而拥有两张“鸿宝”的李氏却将“九霄环佩”奉为“仙品”,“鸿宝”与“仙品”之间的差别,自可不言而喻了。
第七名:唐代“大圣遗音”
“大圣遗音”琴产生在唐代至德元年,也就公元756年.是李亨皇帝即位后所作的第一批宫琴.由于此时的听琴人是由盛唐开元、天宝时代过来的。因此,所作“大圣遗音”琴依然保持了盛唐时期的风貌,具有秀美而浑厚的气度。而它的浑厚感表现在琴面大而厚的弧度。另外"大圣遗音"琴的铭刻,也是有别于普通的古琴的。而就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圣遗音”琴与传世的普通琴相比,这把琴的断纹也是表现出时代的特点:看上去像大蛇腹纹,而在这些纹理之间又出现了若干细小的牛毛断纹。很显然这些断纹是随着漆质的老化而产生的。而且这把“大圣遗音”琴具备了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等九种美好音色·可以说是集韵味于一器,是目前传世古琴中很难得的。
第八名:唐代“独幽”
灵机式,晚唐。通长120.4公分,琴额宽20公分,琴肩宽21公分,琴尾宽15公分。琴面桐木斵,琴底梓木斵,冠角、岳山、承露由硬木所制。翠玉琴轸,琴徽疑为瑟瑟徽。通体断纹较多,有蛇腹断、牛毛断、流水断、龟背断、梅花断。栗壳色底间朱红漆,鹿角霜灰胎。龙池、凤沼为圆形。龙池内刻有太和丁未(唐文宗年号)四字。此琴曾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船山所藏,后为民国时期湖南琴家李静珍藏。近代著名琴家杨宗稷称之为“鸿宝”,是古琴界鉴定唐琴的三大标准器之一。
第九名:唐代“太古遗音”
太古遗音琴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件藏品,唐初贞观年间斫制,长3050px,额宽550px,尾宽350px,中央音乐学院藏,师旷式。原黑漆,大流水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行书“太古遗音”,池下刻篆书“清和”印,左侧刻“吴景略重修甲子中秋”。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曾由已故山东琴家詹澄秋珍藏。
第十名:明代“奔雷”
奔雷琴明长3190px肩宽475px尾宽390px故宫博物院藏仲尼式。黑漆,小蛇腹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篆书“奔雷”,两侧刻有藏者题款:“南北东西几度游,名琴能遇不能求。奔雷无意欣相遇,宿愿多年始得酬”。“久经风鹤不堪嗟,一抚奔雷兴倍赊。三十年来成伴侣,怡情养性不离他”。曾由天津琴家宋兆芙珍藏。
古筝的演奏技法。
弹奏姿势。
弹筝的姿势,一般采用坐式,特殊场合采用站式。古代采用过盘式、跪式。
由于流派的不同,筝的放置位置、筝架、琴凳也不同。有的用琴桌式筝架,有的用类似人字形的筝架,还有的就放在腿上演奏。
采用琴桌式筝架比较稳因、牢靠,琴桌的面板有助于筝的共鸣。琴桌的大小应适当,恰好放稳筝的四个角;筝与琴桌之间有一定的空隙,以便于出音;琴桌的高低适合放腿为宜。此外,琴桌的造型应美观大方,如采用类似人字形折叠筝架,应注意筝体能放置平稳,避免演奏中摇晃。如采用小筝放在腿上演奏,小筝筝头底部应加筝托,以防止上身过前倾,腿部不要挡住出音孔,琴凳不要过高,筝尾支架的高度应与琴凳高度相当或略高。
琴凳离筝体要近,尤其弹奏宽大的、弦数多的筝,一般身体前侧距筝体大约有6厘米至10厘米,应坐在靠近前岳山的位置上,坐的高低位置,应以方便演奏,便充分发挥技巧为原则。身体离前岳山过远,将使右手演奏困难,影响对触弦的控制;离前岳山过近,左手按弦困难,右手拨弦不方便;坐的位置过高时,上身容易前倾;坐的位置过低时,容易紧张。
演奏者坐的姿势应该是:两腿自然分开,上身端正,两臂和双手松弛而自然抬起,精神饱满,态度自然。在演奏时既不要驼背也不要过分挺胸;既不要拘紧,也不要松垮。切忌摇头晃脑、脚找拍子等坏毛病。
正确的演奏姿势是:右脚蹬在固定筝架的踏板上,头部略俯视,双手按乐曲开头的指法自然伸出,做好弹奏准备。
右手姿势。
传统演奏方法要求右手拨弦的手形是“名指扎桩四指悬”,扎桩即无名指固扎在前岳山内外,跟着四指的拨弦而移动。有人比做倒垂的花朵,也有人比做鸡爪形。在演奏中一般大指与中指保持五个弦距的宽度,手掌的位置应以保持大指与中指拨弦重心的平衡,掌心在从大指弦距数起的第二、第三弦距之间,手不要过于垂直,以略偏向右侧为宜。
扎桩起着支撑的协助其他四指拨弦的作用。某些“四指悬”的拨弦指法中仍需用无名指的扎桩,以跟弦支撑用力。尤其大指的连续快速拨弦必用无名指的扎桩来支撑,才能用上劲。扎桩也不限于在前岳外进行,根据拨弦音色的需要而常常在前岳山内的弦上跟弦扎桩。随着筝演奏技巧的发展,已很少使用扎桩了。
右手拨弹筝弦,以大指、食指和中指为主,无名指次之,极少用小指。在重视手指的全面训练中,要特别重视大指的拨弦训练。在筝曲,主旋律的拨奏主要靠大指来负担。
大指拨弦用大关节。大关节指的是大指与手掌的根部边接的关节。大指用大关节拨弦容易保持斜下方的触弦角度。这种角度,发音结实、音色较好。另外,应注意保持大指与筝弦过于垂直并略向前岳山自然倾斜的位置。
食指拨弦用小关节。指的是食指略有弯曲的第一、第二关节,以第二关节的弯曲为主。
触弦时,应避免向上扣弦的拨弦方法,并尽量使大中二指触弦的音色接过。
中指拨弦用大关节,指的是中指与掌心连接的关节。中指向里拨弦角度与大指大致相同,即斜下方的拨弦。中指与筝弦保持约45度的角度,略向前岳山自然倾斜。
无名指有时在岳山内扎桩,有时拨弹筝弦。拨弦时,一般用小关节,不触弦时,自然放松略有抬起,注意不要碰弦。
小指在演奏中保持自然放松、略微抬起的状态。在某些长琶音中,有时用小指配合拨弦。
从低音至高音的拨弦,要有一个斜线概念。右手拨弦的位置,在高音区距前岳山为3.5公分。在低音区约7.5公分,从最低音弦的拨弦点至最高音的拨弦点划一条直线(实际是弧线),这条斜线就是右手拨弦的基本位置。由于乐曲中音色对比的需要也常变换拨弦点的位置,有时拨弦点在弦的三分之一处或接近前岳山的地方。
筝的演奏技巧十分丰富。学习时应努力通过科学方法掌握这些技巧。合理的触弦角度是发出良好音色的必要条件;松弛而富有恰当爆发力的拨弦是学习各种技巧表现的基本环节。
右手单指指法。
1.托。
演奏时大指向外拨弦,即向低音的方向拨弦。拨弦角度以向斜下方用力为宜。且忌大指的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弯曲向斜上方用力“扣”弦。托的动作,是通过肩臂手及假指甲自然巧妙而协调一致的运动。弹奏的手指小关节不弯曲,以大指的根部为基点,自然用力。向斜下方拨弦。
连续托指称为“连托”。可以用指不离弦连续托指的方法,也可用跳弹(每弹完一音手指起来再弹)的方法,前者声音连贯,后者声音结实且有助于指力的训练。
托是筝演奏法中的基本指法,它用于单音或音阶旋律下行的演奏,在“重勾劈托”以及下行“历音”等指法中也要用到托的拨弦方法。
2.劈。
演奏时大指向里拨弦,指的是向高音的方向拨弦。劈的动作仍以大指连接手掌根部的关节为基点,略偏斜上方角度拨弦。
劈是托的反向指法。它常与托交替使用或连续交替使用。在旋律中,音值较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度音依次出现时,经常采用劈托的交替指法。一般是先托后劈。它还运用在顺弦序连续上行音的拨奏中也常配合中指食指的演奏。“重勾劈托”或“母指摇”中均包含着劈的指法。
3.抹。
演奏时食指向里拨弦。抹常用于配合大指或大中二指的演奏,也用单音或上行音阶的拨弦。“食指摇”和“三勾轮抹”指法中都包含有抹的指法。
抹单独使用时,常用大关节向斜下方拨弦。它与其它手指配合拨弦时,由于速度和手形的限制,则采用小关节(第二、三关节)弯曲略斜上方拨弦。采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音色的统一和触弦的灵活。
4.挑。
演奏时食指向外拨弦。食指向外拨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大指依附在食指第一关节上,借助大指的辅助力量,以腕带指进行拨弦;另一种是食指依靠助力量,以腕带指进行拨弦;另一种是食指依靠自已第一、第二关节的拨动,以臂带指进行拨弦。这两种方法都要求中、名、小三指呈自然放松而略有收缩的状态。
挑常用于单个音的演奏或下行音阶旋律的演奏;也常用于与大指配合或与大中二指相互配合的演奏。在些综合指法中如“历音”、“反小撮”及“反重撮”中都包含有挑的拨弦指法。
5.勾。
演奏时中指向里拨弦。中指向里拨弦的动作,以中指指根第三关节为动点,带动全指向里略成斜下方的运动。应注意第一第二关节不弯曲,呈自然放松状态,同时在放松中蕴藏着一定的力量。就是以放松为基础,并保持一定的力进行弹奏。勾的触弦角度,应始终立足于弹弦,而不是象勾子一样勾弦。只有用斜下方的弹弦,才能取得良好的音芭和音质。
勾常用于与大指的相互配合拨弦,也常用于与大指和食指的相互配合拨弦;有时也用于音音或上行音阶旋律进行的。在一些综合指法如“撮”、“重撮”、“重勾劈托”以及“三勾轮抹”中都包含有勾的拨弦指法。勾在筝曲中象托一样,广泛地加以使用,它是筝曲中仅次于托的一种常用指法。
6.剔。
演奏时中指向外拨弦。剔不单独使用,剔常用在与大指相配合的综合指法“反撮”、“剔撮”、“反重撮”中,也用于右手“扫弦”、“剔挑”等综合指法中。
7.打。
演奏时无名指向里拨弦。打常用于琶音或分解和弦的演奏。由于无名指一般不戴假甲,将个别音用无名指的打来拨奏,以取得柔和的色对比和绵缓的音响效果。另外,在一些和弦的演奏中也包含着无名指向里拨弦的“打”的指法。
还有一种改进的指法,即用带指甲的无名指代替中指拨弦的方法,中指从演奏八度底半的位置上挪出来,用在大指与无名指所演奏的八度内其他音的拨奏上。这种改进的指法,使得八度内不仅有食指的抹、还增加了中指的勾剔。
打用于琶音的指法顺序是:由低到高用“打勾抹托”,由高到低用“托抹勾打”
右手组合指法。
1.撮类指法。
a.撮:大指用托,中指用勾,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相对拨弦。演奏时要求大中二指弹弦整齐,同出一声以及斜下方的触弦角度。且忌大中二指弯曲而向上“扣弦”。
撮在筝曲中广泛使用,有时演奏单个的八度和音,不时演奏连续出现的八度和音。撮主要用于八度和音的演奏。偶尔也用于五度、六度、七度和音的演奏。
b.反撮:大指用劈,中指用剔,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反向拨弦。反撮是与撮相反的种指法。
反撮用于八度和音的演奏。它不单独使用,常紧跟在托、撮、勾、托或托勾的后面使用。
c.剔撮:大指用托,中指用剔,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向外拨弦.也称为“撮指”
剔撮是河南流派中特有的一种指法。在河南筝演奏家曹东扶先创作或订谱的筝曲中经常可以遇到。
剔撮主要用于八度和音的演奏。在“八度摇”指法中也包含有剔撮的成份。
d.劈撮:大指用劈,中指用勾,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向里拨弦。
劈撮极少使用。它有时用于上行八度和音的快速连续拨奏。在“八度摇”指法和“重勾劈托”指法中都包含着劈指的拨奏。
e.小撮:大指用托,食指用抹,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相对拨弦。
小撮主要用于演奏三度、四度和音,有时也用于演奏二度、五度和音。
f.反小撮:大指用劈,食指用挑,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反向拨弦。
反小撮用于小三度、四度(偶尔也用于二度)和音的演奏。它不单独使用,常跟在抹托、托抹或小撮的后面使用。
g.重撮:大指用托,食指用抹,中指用勾三种指法在三根弦上同时使用。
重撮常用于在八度内增加一个音符的音型中,也常用于密集位置的三和弦的演奏。
2.摇类指法。
a.食指摇:食指用抹和挑连续交替向里向外快速拨弦。触弦时要求大指轻轻捏在食指近指尖第一关节上,这可以使食指稳固并增加辅助的力量;中、名、小三指自然放松而略有抬起,名指或小指不可有扎桩的动作;手掌根部轻轻搭于前岳外(但重心不要放在筝头上)。不时手掌不搭前岳山外而略有悬空,力量通过肩传至大臂再传到小臂,带动手腕的摇动,形成食指尖的密集拨弦。这时食指本身主动用力甚少,主要起着控制触弦深浅和角度的作用。假指甲的质量,以及触弦的角度深浅对摇指的音色、音量都有直接的关系。
食指摇在筝曲的旋律演奏中广泛使用,尤其在长音的演奏上。
b.拇指摇:大指用托和劈连续交替向外向里快速拨弦。拇指摇靠大指的指根关节拨弦,即以拇指与手掌的连接处为动点,带动全指运动。其它小关节不要向里弯曲。大指与弦的角度,以30-40度为宜。拇指摇有时用扎桩有时不用扎桩,在快速演奏长音或时值较长的符用扎桩(扎桩一般用无名指进行);在演奏不断变化的时值较短的一些音符时不用扎桩。拇指摇除用大关节的拨弦方法外,也有的人是用大指的小关节拨弦的。
在演奏时值较长的音符时,拇指摇常与三种指法相配合。即:1>用勾指法与低八度音相配合,称为“勾拇指摇”。
2>用撮指法演奏出八度音,在高音(长音)上紧接着用拇指摇,称为“撮拇指摇”。
3>先用历音,紧接用拇指摇,称为“历音拇指摇”。
拇指摇在旋律的演奏中广泛使用,即用于长音也用于短促音的演奏。由于手形的便利,它在使用中更便于与其它指法的变换和配合,在这一点上,拇指摇比食指摇要方便灵活。
c.八度摇。
大指和中指在八度和音的两根弦上用劈撮和剔撮连续交替快速拨弦。八度摇靠手腕演奏手指关节不动,大中二指要保持八度的弦距,且手指略有弯曲以适应这种指法的需要。八度摇仅用于连续八度和音的演奏,它在筝曲中使用比较少。
d.双指摇:食指和中指同时向里向外连续交替快速拨弦。
双指摇的动作与食指不同:1>食指摇用大指轻按在食指上,由食指拨弦;而双指摇的食指、中指都是独立进行拨弦。2>食指摇一般要用手掌根部轻按在前岳山外侧随拨弦音位的变化而前后移动;而双指摇是手腕略有悬空的拨弦。
双指摇极少使用,它一般用在三度或与三度接近的和音演奏上。
3.其他组合指法。
a.扫弦:手指向外快速拨奏相邻的几根弦(一般是低音弦),称为“扫弦”。
扫弦,左右手都有,一般左手用的多。扫弦时,用中、名、小指或食、中、名小四指快速向外拨奏相邻的几根弦,出音如同一声。
扫弦多用在急促、热烈或激动的气氛中。
b.剔挑:中指用剔,食指用挑,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向外拨弦。
它仅用于三度或与三度接近的和音演奏上。在双指摇中也包含着它的拨弦方法c.勾抹:中指用勾,食指用抹,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向里拨弦。
勾抹很少使用,有时用于三度或三度接近的和音的演奏上。在双指摇中也包含着它的拨弦方法d.重勾:中指用勾的指法,向里快速拨奏相邻的两根弦。
重勾不单独使用,它常用在拇指的前面,犹如拇指摇的“装饰音”,但并非一般轻巧的加花,而是强有力的低八度音及其邻近音的烘托拨奏。在组合指法“重勾劈托”中也包含着重勾的用指方法。
e.重勾劈托:这是由四次拨弦组成的一组综合指法。该指法的四次拨弦是:第一次,劈和重勾同时拨弦,由劈拨奏旋律音的弦,由重勾拨奏旋律的低八度音及其邻近的弦;。
第二次:用托拨奏旋律音的弦;。
第三次:用劈拨奏旋律音的弦;。
第四次:用托拨奏旋律音的弦。。
在这四次拨弦中,旋律音是用“劈托劈托”拨奏的,低八度及其邻近音是用“重勾”拨奏的,故称“重勾劈托”。
重勾劈托常用于十六分音符连续进行。还有一种“重勾劈托”的指法,它的四次拨弦动作是“第一次用重勾拨弦;第二、三、四次用“托劈托”相继拨弦。“托劈托”拨奏弦律音。重勾劈托应用于四个十六分音符中第一个是低八度音,第二、三、四个音是旋律音的演奏。
f.历音:顺着弦序,用右手或左手自下而上(即自低音而高音)或自上而下(即自高音而低音)连续拨弦。也称“刮奏”
历音是筝演奏中最富用特色的技巧之一。在各种风格的传统筝曲和创作筝曲中,历音的运用广泛而又丰富多彩。它可以用于抒情的段落,也可用于强烈激昂或热烈欢快的旋律中。
右手其它指法。
a.泛音:演奏泛音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左手食指虚按泛音点,右手食指或大指拨弦,右手拨弦时,左手碰弦并随即离去。另一种是单手演奏泛音,右手掌外侧虚按泛音点,大指与食指捏在一起,用“挑”触弦,手掌也同时碰弦并即离弦,以此产生泛音,左手也能解放出来吟按琴弦。
泛音位置:筝演奏的泛音都是自然泛音,泛音点在筝码右侧弦段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四分之一、四分之三处。
为了准确地演奏泛音,可在发也泛音的琴弦对准的面板上作一标记,以使左手手指准确地虚按在泛音点上。
b.扣摇:右手用摇指拨弦时,左手拇指紧压在发音弦段上(紧扣弦),并由近码处逐渐向右移动,而后又由右逐渐向左移动(有时仅作由左向右移动)。
扣摇在乐曲中可用作渲染气氛或模拟风声。
c.琶音:常演奏和音、和弦或分解和弦。筝演奏琶音有时单手有时双手配合。
单手演奏琶音的方法是:用名、中、食、大四指由下而上顺音的弦序拨奏,或用大、食、中、名四指由上而下顺音的弦序拨奏,也有仅用三指拨奏。用五指拨弦,很少使用。
d.打圆:大指用托,中指用勾,托勾或勾托连续反复拨奏成八度的两个音弦。打圆是筝的一个特色技巧,使高低八度两个音揉合在一起,并延续下去。
e.近撮:大指用托,中指用勾,先托后勾或先勾后托,托与勾的间距时间甚短。
近撮是一种特殊技法,用在特殊的音乐风格中。
f.滚:这是从其他弹拨乐器借鉴来的一种指法。食指用挑,大指用劈,在同一根弦上依次快速连续拨奏,使音延续。与摇指作用类似,但音色有所不同,滚指音色浑厚,摇指音色清晰。
g.短音:右手用抹(或劈)拨奏前岳山外或后岳山外的短弦(弦很短,发音无固定音),使之发出类似滴水声、鸟鸣声的奇异音响。
h.柱:左手食指轻按在筝柱上端的筝弦上,右手拨弦,使弦发出浑厚、含蓄如鼓鸣之声。这是筝演奏家赵玉斋先生的特色技巧之一。
i.柱外刮奏:左手(或右手)在无固定音高的码左侧弦段上,使用历音的手法进行拨弦。这种指法常用左手拨奏,有时也用右手或左右手交替拨奏。
j.捻:食指用挑、大指用劈依次连续交替快速拨奏相邻的两根弦,拨奏时左手将较低的一弦的音高按至与另一弦相同的音高。
捻是用于音的延续的技法之一,它虽与食指摇、拇指摇都是用于使单音延长的指法,但捻的音响效果又别具特色,使用时应避免碰击琴弦的声音。捻不如食指摇、拇指摇速度快,但捻的发音结实。
左手姿势。
左手指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左手吟按指法,一类是左手拨弹指法。
左手吟按指法,是筝最富有特色的指法。古代弹筝有只用吟按指法不用左手拨弹的。在筝曲中,表现出的细腻、委婉的情趣,与左手技法的巧妙运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左手吟按指法的基本要求,左手在码子左侧弦段上润饰、美化和改变右手拨弦音的各种指法,称为左手吟按指法。使用吟按指法时,首先用左手的食中二指或食中名三指自然并拢,手指略有自然弯曲,以手指的顶端触弦,跟着右手拨弦音进行。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左手指尖触弦,中指用力较多,食指(或食名二指)用力次之。
2)左手指尖触弦部位在码子左侧16-19公分的地方,高音区弦长一些,低音区弦短一些。
3)左手手指略有自然弯曲(是在吟按指法进行时自然形成的)。手指与手背约成110度角。
4)吟按指法一般是随右手大指的拨弦音移动,偶尔也随中指按弦。某些和音或和弦音的按揉,则根据需要随食中二指按弦或每指吟揉一弦。左手随右手移动的方向,向外侧拨时,左手偏向左前方;向内侧拨弦时,左手移向靠近身体的方向。
5)吟按指法的用力是肩部顺臂自然传递到手,不可单纯用手或手腕的力量压弦,也不可单纯用指力拨弦,只有在一些个别的技法中,手腕或手指的用力可略多一点,一般手腕是?
6)左手吟按的基本“图式”是以手指和肩部划一直线,以手和臂成弯弓形,各种指法是以这个弯弓形的摆动或摇动为基础而进行的。
7)左手大指和小指随手形自然放置,大指自然置于食指旁,小指置于各指旁,可有自然的分离,不可过翘起或垂下。
左手吟按指法。
1、颤音:右手拨弦后,左手的食、中二指(或食、中、名三指)立即在该弦的码外弦段上作十分轻微的上下颤动,使声音圆润柔美。颤音与后面要讲到的揉弦是有区别的:颤音仅有轻微起伏的揉动,音波单纯,音高变化甚微;揉弦颤动起伏大(音高相应变化也大),揉动手法丰富多采。当掌握了颤音的规律性后,在演奏乐曲时,可自由运用。
2、揉弦:右手拨弦后,左手的食、中二指(或食、中、三指)在该弦码外弦段上,做轻快而有规则地连续颤动,使声音发出悦耳的音波。
揉弦是筝的很富有特色的一种技法。它既不同于拉弦乐器的改变弦长的揉弦,也不同于某些弹拨乐器的小幅度单指揉弦。筝的揉弦,有它独特的手法,它通过左手一下一上均匀地揉动,使发音弦段改变着弦的张力,并使弦长有所改变,使发音弦段发生一张一弛、一短一长有规则的变化,使琴音优美、柔和而流畅。通过揉弦,加强了音乐感染力。不同的揉弦方法又适应了不同的艺术需要,有些地区的特有揉弦效果又表现出这些地区的地方风格。
筝的揉弦幅度,一般控制在小二度至小三度之间。
筝的揉弦种类可细分为慢揉、快揉、轻揉、重揉等。慢揉和快揉是揉弦速度上的变化;轻揉和重揉是力度上的变化。这些揉弦法也可互相结合起来而产生慢而轻的揉弦指法;快而轻的揉弦指法;慢而重的揉弦指法和快而重的揉弦指法,都需要在练习中不断体会,才能熟练掌握。
揉弦还常和按音结合起来使用,有按揉和揉按之分。“按揉”是先按后揉;“揉按”是先揉后按。
筝的揉弦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些新的发展。如在一个和音或三和弦上的揉弦,可以仅揉旋律音,也可以对每个音都行揉弦。揉一个和音时,用两个手指进行;揉一个三和弦时,用三个手指进行。
3、按音:在右手拨弦的前后,左手的食中二指(或食、中、名三指)在该弦码外音”。
按时应注意。
1)触弦动作要敏捷。要求按下去就是所要按的音高。在旋律进行中,按音的准备时间很短,就更要求按音动作必须迅速。
2)按音时用力要自然放松。运用左手和左手臂的自然力量,肌肉放松并富有弹性的动作来完成的,按音往往容易紧张和僵持,从而影响了音高、音准。必须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4、滑音:筝的滑音很丰富,主要有上滑音、下滑音、连线滑音、上回转滑音和下回转滑音五种。分述如下:a.上滑音:右手拨弦后,左手进行按弦,在按弦的过程中使音产生滑动,滑到一定的高度而停止(保持音高)。
b.下滑音:左手先行按弦,按到一定程度后保持住,然后右手拨弦,随即左手抬起向上滑动,将弦松回原位或松回到一定的音高。
c.连线滑音:用加箭头的弧线把两个或几个音符象连线记号似的连接起来,表示从第一音符依次滑奏到最后一个音符。
连线滑音并不特别强调某一个音,它所强调的是每个音的准确音高,准确时值和均衡音量。对连线滑音的要求是:滑而不乱,连而清晰,在音的滑动中把每个音符连贯而准确地演奏好。
d.上回转滑音:右手拨弦后,左手瞬间将本音按高大二度或小三度(有时是小二度),然后再转回本音。
e.下回转滑音:左手先行按弦,将弦音按高大二度或小三度(有时是小二度),然后右手拨弦,随即左手放回再按下,按至原按音音高。
除了以上五种滑音外,在筝上还有一些特殊的滑音,如颤音滑音,压弦特殊滑音等。
滑音的作用在增加音乐的色彩,使之生动地表达乐曲的内容,让乐曲更富于歌唱性。不同流派风格的筝使用着不同技法的各种滑音。
5、走:也称走揉,这是由揉弦派生出来的和种技法。演奏时,右手连续拨弦,左手边揉边向后岳山移动,左手在码外弦段上的动作带有一定的节奏性。
“走”一般用在先按音,然手右手不断拨弦左手边“走”边使音恢复至原散音音高的曲调上来。它独特的揉弦效果,使音色有所变化,音乐具有新奇的色彩。
走常用于不断下行的一串音符上。在河南地方风格的筝曲及河南曲剧音乐中用到它。
6、压:也称压揉,这也是揉派生出来的一种技法。在右手快速弹奏出级进的散音音阶时,左手掌边压边揉弦,使揉弦后的音高在整音与半音之间。
压一般用在热烈、欢腾的乐曲中。
7、双按音:左手两个手指在两根弦上同时按音。左手一般用中、食二指按弦。
8、点:右手拨弦时,左手同时触弦,触弦要轻快而急速地一碰即离,如晴蜓点水一般。它的作用在于增强特色。点一般用在轻巧的乐曲中。
双手配合拨弦指法。
1、轮抹:左右手用抹的指法快速交替拨弦。拨弦的顺序,一般是先右手后左手。轮抹常用于演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表现跳跃或急促的情绪。
2、三勾轮抹:这是一组双手配合拨弦的综合指法。共有四次拨弦的动作。
第一次右手用三勾;第二次左手用抹;第三次右手用抹;第四次左手用抹。
三勾轮抹常用于情绪热烈的乐曲中。
3、轮撮:左右手用撮的指法交替拨弦。拨弦的顺序,一般是先右手后左手。
轮撮常用于连续快速八度和音的演奏。
4、双手琶音:用双手配合弹奏琶音,演奏分解和弦,取得如流水效果。
双手琶音的用力,一般要求每个手指力度要均衡,有时强调大指要稍多用力,以突出琶音中的旋律音。
双手琶音应注意左右手的衔接要紧凑,时值要准确。
5、双手柱外刮奏:左右手交替进行柱外刮奏。它主要用于制造气氛,取得某种特殊色彩。
双手配合拨弦的手法很多,以上讲的仅是双手配合的部分指法。双手配合的其他手法还有:a.左手弹伴奏音型,右手弹旋律b.左手弹历音,右手弹旋律c.左手弹旋律,在手弹历音d.左右手交替弹历音,激烈时如急风暴雨;缓慢时如潺潺流水e.左手弹分解和弦,右手弹旋律f.右手弹旋律,左手弹对位性旋律或副旋律g.右手弹旋律,左手弹某种效果(如打击乐、鸟鸣等)
和声与转调。
在普通二十一弦筝上,有着丰富的和声效果,同时也能够适当进行转调。
筝一般采用五声音阶的定弦,没有七声音阶的某些音,也没有各种变化半音,因而筝的转调不象其他一些民族乐器那样方便和丰富。
在五声音阶定弦的普通二十一弦筝上,我们可以通过左手的按弦和右手指法的变化,而演奏出七声音阶的所有音;还可以演奏出十二平均律的各种变化半音;还可以演奏出多种音程的和音和许多和弦;尤其是通过左手的按音和右手的指法变化也能转几个调(一般可转四、五个调)。
筝的和音。
在音乐中,两个音同时发音,称为和音。
在筝曲中,广泛运用着和音,从传统筝曲到现代筝曲都离不开和音的使用,这是筝演奏艺术的一个特色。例如,筝曲中,常常在旋律音的下方配一个低八度音,从而构成八度和音。这种八度和音广泛使用着,它使旋律音不仅在音量上感觉似有加强,而且在音响上也增强了深厚感,尤其在高音区更为明显除了使用八度和音外,还常使用五度和音(在旋律下方的纯五度配置一个音)、四度和音(在旋律音的下方的纯四度配置一个音)以及三度和音(在旋律音的下方的大三度或小三度配置一个音)等。另外,还常常在八度内附加一个音的音型。
筝的和弦。
筝是多弦多音弹拨乐器,单手或双手演奏和弦较为方便,但受五声音阶定弦的限制,演奏和弦亦有一定局限。
在筝上可以用单手或双手演奏出大三和弦、小三和弦、七和弦等。演奏这些和弦时,有的和弦音是需要用左手按弦才能取得;有些和弦呈开放位置或在不同音区的同一类和弦,这需要通过双手配合拨弦才能取得;有些和弦是分解和弦或和音与和弦的配合使用,这也需要双手配合拨弦才能取得。
筝的转调。
筝的转调与定调、移调不同。定调指的是在定弦时所规定的调高;移调指的是在演奏中根据需要而适当(不超过二度)地移动筝码或改变弦的张力,将原调移高或移低;转调指的是在筝曲的音乐进行中,由原来的调转入别的调。
筝的转调一般是通过左手按弦,右手变换指法以及演奏中移动个别筝码来完成的。例如:筝的原调是d调,它可以转入下列三个调:下属关系的g调;属关系的a调;还有c调。转这三个调较为方便,转其它的调,因左手的按音增多,右手的指法更为复杂,难于演奏旋律,限制了音乐的表现。
在五声音阶定弦的筝上,都有相应的关系转调。如a调可以转d调、e调和调;c调可以转f调、g调和bb调;be调可以转ba调、bb调和bd调。&127;依此类推。[bookid=2871585,bookname=《灵噬苍生》]
1.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恒公的手中。齐恒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2.绕梁。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有一次,他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3.绿绮。
“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
即桐木、锌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4.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300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第五名:唐代“春雷”
「春雷」为唐代名琴的名称,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记之曰:「春雷,宋时藏宣和殿百琴堂,称为第一。后归金章宗,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殁,挟之以殉。凡十八年,复出人间,略无毫发动,复为诸琴之冠。天地间尤物也!」传世唐琴极珍罕,此琴虽然纳音、双足、岳山、琴尾等处曾经后人修补,但琴身造形饱满,有唐琴之「圆」;当代琴家试弹,称此琴音韵沈厚清越,兼得唐琴「松」、「透」之美。
此琴于民国时,曾经何冠五、汪景吾、张大千等名家收藏。
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在其宣和内府设“万琴堂”,广罗天下古琴神品于其中。雷威的“春雷”琴,是其中的第一品。
金灭北宋后,金人将夺自宋宫的珍宝,装了2050车,运往燕京。“春雷”琴也随之来到了北京,成为了金帝宫中的第一琴,被收藏于承华殿中。金章宗死后,以此琴陪葬。在地下埋了十八年后,“春雷”又复出于世,成为了元宫中的珍宝。后来,“春雷”琴被赏赐给了元朝承相大琴家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曾将其赠予老师万松老人。以后,“春雷”琴又复归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铸。以后其琴又归赵德润所有。
明朝时,“春雷”传入明宫之中第六名:唐代“九霄环佩”
“九霄环佩”是古琴中的精品,为盛唐开元年间四川制琴世家雷氏第一代雷威制作,是公元756年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继位大典上用的。它的声音温劲松透,纯粹完美,自清末以来即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视为“鼎鼎唐物”和“仙品”。据悉,目前全世界只有不到20把唐代古琴传世,其中名为“九霄环佩”者四把,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一在辽宁省博物馆,一在何作如先生手上。
“九霄环佩”琴在清代末年就是北京琴坛的一件重器,当时对这张琴的品评,留下文字记述的共有3人。第一个是佛尼音布,得到这张琴后,就刻上了“冷然希太古”的评语。第二人是当时的大琴学家杨时百,他非常赞赏这张唐琴,对其爱慕殷切之情清楚地表露于著作之中。他在《琴粹》中说:“欧阳公之琴记,唐琴在北宋时已不可多得,况更历千年乎?宜乎今日唐琴如凤毛麟角也。近时都下收藏家仅……佛君诗梦之九霄环佩,其声音木质定为唐物无疑。……其余予收藏及所见虽不乏良材,要不能与数琴埒。”第三人是当时藏有“飞泉”、“独幽”两张唐琴的李伯仁,李伯仁为大琴学家杨宗稷弟子,杨氏将“飞泉”、“独幽”二琴定为“鸿宝”,而拥有两张“鸿宝”的李氏却将“九霄环佩”奉为“仙品”,“鸿宝”与“仙品”之间的差别,自可不言而喻了。
第七名:唐代“大圣遗音”
“大圣遗音”琴产生在唐代至德元年,也就公元756年.是李亨皇帝即位后所作的第一批宫琴.由于此时的听琴人是由盛唐开元、天宝时代过来的。因此,所作“大圣遗音”琴依然保持了盛唐时期的风貌,具有秀美而浑厚的气度。而它的浑厚感表现在琴面大而厚的弧度。另外"大圣遗音"琴的铭刻,也是有别于普通的古琴的。而就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圣遗音”琴与传世的普通琴相比,这把琴的断纹也是表现出时代的特点:看上去像大蛇腹纹,而在这些纹理之间又出现了若干细小的牛毛断纹。很显然这些断纹是随着漆质的老化而产生的。而且这把“大圣遗音”琴具备了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等九种美好音色·可以说是集韵味于一器,是目前传世古琴中很难得的。
第八名:唐代“独幽”
灵机式,晚唐。通长120.4公分,琴额宽20公分,琴肩宽21公分,琴尾宽15公分。琴面桐木斵,琴底梓木斵,冠角、岳山、承露由硬木所制。翠玉琴轸,琴徽疑为瑟瑟徽。通体断纹较多,有蛇腹断、牛毛断、流水断、龟背断、梅花断。栗壳色底间朱红漆,鹿角霜灰胎。龙池、凤沼为圆形。龙池内刻有太和丁未(唐文宗年号)四字。此琴曾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船山所藏,后为民国时期湖南琴家李静珍藏。近代著名琴家杨宗稷称之为“鸿宝”,是古琴界鉴定唐琴的三大标准器之一。
第九名:唐代“太古遗音”
太古遗音琴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件藏品,唐初贞观年间斫制,长3050px,额宽550px,尾宽350px,中央音乐学院藏,师旷式。原黑漆,大流水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行书“太古遗音”,池下刻篆书“清和”印,左侧刻“吴景略重修甲子中秋”。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曾由已故山东琴家詹澄秋珍藏。
第十名:明代“奔雷”
奔雷琴明长3190px肩宽475px尾宽390px故宫博物院藏仲尼式。黑漆,小蛇腹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篆书“奔雷”,两侧刻有藏者题款:“南北东西几度游,名琴能遇不能求。奔雷无意欣相遇,宿愿多年始得酬”。“久经风鹤不堪嗟,一抚奔雷兴倍赊。三十年来成伴侣,怡情养性不离他”。曾由天津琴家宋兆芙珍藏。
古筝的演奏技法。
弹奏姿势。
弹筝的姿势,一般采用坐式,特殊场合采用站式。古代采用过盘式、跪式。
由于流派的不同,筝的放置位置、筝架、琴凳也不同。有的用琴桌式筝架,有的用类似人字形的筝架,还有的就放在腿上演奏。
采用琴桌式筝架比较稳因、牢靠,琴桌的面板有助于筝的共鸣。琴桌的大小应适当,恰好放稳筝的四个角;筝与琴桌之间有一定的空隙,以便于出音;琴桌的高低适合放腿为宜。此外,琴桌的造型应美观大方,如采用类似人字形折叠筝架,应注意筝体能放置平稳,避免演奏中摇晃。如采用小筝放在腿上演奏,小筝筝头底部应加筝托,以防止上身过前倾,腿部不要挡住出音孔,琴凳不要过高,筝尾支架的高度应与琴凳高度相当或略高。
琴凳离筝体要近,尤其弹奏宽大的、弦数多的筝,一般身体前侧距筝体大约有6厘米至10厘米,应坐在靠近前岳山的位置上,坐的高低位置,应以方便演奏,便充分发挥技巧为原则。身体离前岳山过远,将使右手演奏困难,影响对触弦的控制;离前岳山过近,左手按弦困难,右手拨弦不方便;坐的位置过高时,上身容易前倾;坐的位置过低时,容易紧张。
演奏者坐的姿势应该是:两腿自然分开,上身端正,两臂和双手松弛而自然抬起,精神饱满,态度自然。在演奏时既不要驼背也不要过分挺胸;既不要拘紧,也不要松垮。切忌摇头晃脑、脚找拍子等坏毛病。
正确的演奏姿势是:右脚蹬在固定筝架的踏板上,头部略俯视,双手按乐曲开头的指法自然伸出,做好弹奏准备。
右手姿势。
传统演奏方法要求右手拨弦的手形是“名指扎桩四指悬”,扎桩即无名指固扎在前岳山内外,跟着四指的拨弦而移动。有人比做倒垂的花朵,也有人比做鸡爪形。在演奏中一般大指与中指保持五个弦距的宽度,手掌的位置应以保持大指与中指拨弦重心的平衡,掌心在从大指弦距数起的第二、第三弦距之间,手不要过于垂直,以略偏向右侧为宜。
扎桩起着支撑的协助其他四指拨弦的作用。某些“四指悬”的拨弦指法中仍需用无名指的扎桩,以跟弦支撑用力。尤其大指的连续快速拨弦必用无名指的扎桩来支撑,才能用上劲。扎桩也不限于在前岳外进行,根据拨弦音色的需要而常常在前岳山内的弦上跟弦扎桩。随着筝演奏技巧的发展,已很少使用扎桩了。
右手拨弹筝弦,以大指、食指和中指为主,无名指次之,极少用小指。在重视手指的全面训练中,要特别重视大指的拨弦训练。在筝曲,主旋律的拨奏主要靠大指来负担。
大指拨弦用大关节。大关节指的是大指与手掌的根部边接的关节。大指用大关节拨弦容易保持斜下方的触弦角度。这种角度,发音结实、音色较好。另外,应注意保持大指与筝弦过于垂直并略向前岳山自然倾斜的位置。
食指拨弦用小关节。指的是食指略有弯曲的第一、第二关节,以第二关节的弯曲为主。
触弦时,应避免向上扣弦的拨弦方法,并尽量使大中二指触弦的音色接过。
中指拨弦用大关节,指的是中指与掌心连接的关节。中指向里拨弦角度与大指大致相同,即斜下方的拨弦。中指与筝弦保持约45度的角度,略向前岳山自然倾斜。
无名指有时在岳山内扎桩,有时拨弹筝弦。拨弦时,一般用小关节,不触弦时,自然放松略有抬起,注意不要碰弦。
小指在演奏中保持自然放松、略微抬起的状态。在某些长琶音中,有时用小指配合拨弦。
从低音至高音的拨弦,要有一个斜线概念。右手拨弦的位置,在高音区距前岳山为3.5公分。在低音区约7.5公分,从最低音弦的拨弦点至最高音的拨弦点划一条直线(实际是弧线),这条斜线就是右手拨弦的基本位置。由于乐曲中音色对比的需要也常变换拨弦点的位置,有时拨弦点在弦的三分之一处或接近前岳山的地方。
筝的演奏技巧十分丰富。学习时应努力通过科学方法掌握这些技巧。合理的触弦角度是发出良好音色的必要条件;松弛而富有恰当爆发力的拨弦是学习各种技巧表现的基本环节。
右手单指指法。
1.托。
演奏时大指向外拨弦,即向低音的方向拨弦。拨弦角度以向斜下方用力为宜。且忌大指的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弯曲向斜上方用力“扣”弦。托的动作,是通过肩臂手及假指甲自然巧妙而协调一致的运动。弹奏的手指小关节不弯曲,以大指的根部为基点,自然用力。向斜下方拨弦。
连续托指称为“连托”。可以用指不离弦连续托指的方法,也可用跳弹(每弹完一音手指起来再弹)的方法,前者声音连贯,后者声音结实且有助于指力的训练。
托是筝演奏法中的基本指法,它用于单音或音阶旋律下行的演奏,在“重勾劈托”以及下行“历音”等指法中也要用到托的拨弦方法。
2.劈。
演奏时大指向里拨弦,指的是向高音的方向拨弦。劈的动作仍以大指连接手掌根部的关节为基点,略偏斜上方角度拨弦。
劈是托的反向指法。它常与托交替使用或连续交替使用。在旋律中,音值较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度音依次出现时,经常采用劈托的交替指法。一般是先托后劈。它还运用在顺弦序连续上行音的拨奏中也常配合中指食指的演奏。“重勾劈托”或“母指摇”中均包含着劈的指法。
3.抹。
演奏时食指向里拨弦。抹常用于配合大指或大中二指的演奏,也用单音或上行音阶的拨弦。“食指摇”和“三勾轮抹”指法中都包含有抹的指法。
抹单独使用时,常用大关节向斜下方拨弦。它与其它手指配合拨弦时,由于速度和手形的限制,则采用小关节(第二、三关节)弯曲略斜上方拨弦。采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音色的统一和触弦的灵活。
4.挑。
演奏时食指向外拨弦。食指向外拨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大指依附在食指第一关节上,借助大指的辅助力量,以腕带指进行拨弦;另一种是食指依靠助力量,以腕带指进行拨弦;另一种是食指依靠自已第一、第二关节的拨动,以臂带指进行拨弦。这两种方法都要求中、名、小三指呈自然放松而略有收缩的状态。
挑常用于单个音的演奏或下行音阶旋律的演奏;也常用于与大指配合或与大中二指相互配合的演奏。在些综合指法中如“历音”、“反小撮”及“反重撮”中都包含有挑的拨弦指法。
5.勾。
演奏时中指向里拨弦。中指向里拨弦的动作,以中指指根第三关节为动点,带动全指向里略成斜下方的运动。应注意第一第二关节不弯曲,呈自然放松状态,同时在放松中蕴藏着一定的力量。就是以放松为基础,并保持一定的力进行弹奏。勾的触弦角度,应始终立足于弹弦,而不是象勾子一样勾弦。只有用斜下方的弹弦,才能取得良好的音芭和音质。
勾常用于与大指的相互配合拨弦,也常用于与大指和食指的相互配合拨弦;有时也用于音音或上行音阶旋律进行的。在一些综合指法如“撮”、“重撮”、“重勾劈托”以及“三勾轮抹”中都包含有勾的拨弦指法。勾在筝曲中象托一样,广泛地加以使用,它是筝曲中仅次于托的一种常用指法。
6.剔。
演奏时中指向外拨弦。剔不单独使用,剔常用在与大指相配合的综合指法“反撮”、“剔撮”、“反重撮”中,也用于右手“扫弦”、“剔挑”等综合指法中。
7.打。
演奏时无名指向里拨弦。打常用于琶音或分解和弦的演奏。由于无名指一般不戴假甲,将个别音用无名指的打来拨奏,以取得柔和的色对比和绵缓的音响效果。另外,在一些和弦的演奏中也包含着无名指向里拨弦的“打”的指法。
还有一种改进的指法,即用带指甲的无名指代替中指拨弦的方法,中指从演奏八度底半的位置上挪出来,用在大指与无名指所演奏的八度内其他音的拨奏上。这种改进的指法,使得八度内不仅有食指的抹、还增加了中指的勾剔。
打用于琶音的指法顺序是:由低到高用“打勾抹托”,由高到低用“托抹勾打”
右手组合指法。
1.撮类指法。
a.撮:大指用托,中指用勾,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相对拨弦。演奏时要求大中二指弹弦整齐,同出一声以及斜下方的触弦角度。且忌大中二指弯曲而向上“扣弦”。
撮在筝曲中广泛使用,有时演奏单个的八度和音,不时演奏连续出现的八度和音。撮主要用于八度和音的演奏。偶尔也用于五度、六度、七度和音的演奏。
b.反撮:大指用劈,中指用剔,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反向拨弦。反撮是与撮相反的种指法。
反撮用于八度和音的演奏。它不单独使用,常紧跟在托、撮、勾、托或托勾的后面使用。
c.剔撮:大指用托,中指用剔,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向外拨弦.也称为“撮指”
剔撮是河南流派中特有的一种指法。在河南筝演奏家曹东扶先创作或订谱的筝曲中经常可以遇到。
剔撮主要用于八度和音的演奏。在“八度摇”指法中也包含有剔撮的成份。
d.劈撮:大指用劈,中指用勾,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向里拨弦。
劈撮极少使用。它有时用于上行八度和音的快速连续拨奏。在“八度摇”指法和“重勾劈托”指法中都包含着劈指的拨奏。
e.小撮:大指用托,食指用抹,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相对拨弦。
小撮主要用于演奏三度、四度和音,有时也用于演奏二度、五度和音。
f.反小撮:大指用劈,食指用挑,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反向拨弦。
反小撮用于小三度、四度(偶尔也用于二度)和音的演奏。它不单独使用,常跟在抹托、托抹或小撮的后面使用。
g.重撮:大指用托,食指用抹,中指用勾三种指法在三根弦上同时使用。
重撮常用于在八度内增加一个音符的音型中,也常用于密集位置的三和弦的演奏。
2.摇类指法。
a.食指摇:食指用抹和挑连续交替向里向外快速拨弦。触弦时要求大指轻轻捏在食指近指尖第一关节上,这可以使食指稳固并增加辅助的力量;中、名、小三指自然放松而略有抬起,名指或小指不可有扎桩的动作;手掌根部轻轻搭于前岳外(但重心不要放在筝头上)。不时手掌不搭前岳山外而略有悬空,力量通过肩传至大臂再传到小臂,带动手腕的摇动,形成食指尖的密集拨弦。这时食指本身主动用力甚少,主要起着控制触弦深浅和角度的作用。假指甲的质量,以及触弦的角度深浅对摇指的音色、音量都有直接的关系。
食指摇在筝曲的旋律演奏中广泛使用,尤其在长音的演奏上。
b.拇指摇:大指用托和劈连续交替向外向里快速拨弦。拇指摇靠大指的指根关节拨弦,即以拇指与手掌的连接处为动点,带动全指运动。其它小关节不要向里弯曲。大指与弦的角度,以30-40度为宜。拇指摇有时用扎桩有时不用扎桩,在快速演奏长音或时值较长的符用扎桩(扎桩一般用无名指进行);在演奏不断变化的时值较短的一些音符时不用扎桩。拇指摇除用大关节的拨弦方法外,也有的人是用大指的小关节拨弦的。
在演奏时值较长的音符时,拇指摇常与三种指法相配合。即:1>用勾指法与低八度音相配合,称为“勾拇指摇”。
2>用撮指法演奏出八度音,在高音(长音)上紧接着用拇指摇,称为“撮拇指摇”。
3>先用历音,紧接用拇指摇,称为“历音拇指摇”。
拇指摇在旋律的演奏中广泛使用,即用于长音也用于短促音的演奏。由于手形的便利,它在使用中更便于与其它指法的变换和配合,在这一点上,拇指摇比食指摇要方便灵活。
c.八度摇。
大指和中指在八度和音的两根弦上用劈撮和剔撮连续交替快速拨弦。八度摇靠手腕演奏手指关节不动,大中二指要保持八度的弦距,且手指略有弯曲以适应这种指法的需要。八度摇仅用于连续八度和音的演奏,它在筝曲中使用比较少。
d.双指摇:食指和中指同时向里向外连续交替快速拨弦。
双指摇的动作与食指不同:1>食指摇用大指轻按在食指上,由食指拨弦;而双指摇的食指、中指都是独立进行拨弦。2>食指摇一般要用手掌根部轻按在前岳山外侧随拨弦音位的变化而前后移动;而双指摇是手腕略有悬空的拨弦。
双指摇极少使用,它一般用在三度或与三度接近的和音演奏上。
3.其他组合指法。
a.扫弦:手指向外快速拨奏相邻的几根弦(一般是低音弦),称为“扫弦”。
扫弦,左右手都有,一般左手用的多。扫弦时,用中、名、小指或食、中、名小四指快速向外拨奏相邻的几根弦,出音如同一声。
扫弦多用在急促、热烈或激动的气氛中。
b.剔挑:中指用剔,食指用挑,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向外拨弦。
它仅用于三度或与三度接近的和音演奏上。在双指摇中也包含着它的拨弦方法c.勾抹:中指用勾,食指用抹,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向里拨弦。
勾抹很少使用,有时用于三度或三度接近的和音的演奏上。在双指摇中也包含着它的拨弦方法d.重勾:中指用勾的指法,向里快速拨奏相邻的两根弦。
重勾不单独使用,它常用在拇指的前面,犹如拇指摇的“装饰音”,但并非一般轻巧的加花,而是强有力的低八度音及其邻近音的烘托拨奏。在组合指法“重勾劈托”中也包含着重勾的用指方法。
e.重勾劈托:这是由四次拨弦组成的一组综合指法。该指法的四次拨弦是:第一次,劈和重勾同时拨弦,由劈拨奏旋律音的弦,由重勾拨奏旋律的低八度音及其邻近的弦;。
第二次:用托拨奏旋律音的弦;。
第三次:用劈拨奏旋律音的弦;。
第四次:用托拨奏旋律音的弦。。
在这四次拨弦中,旋律音是用“劈托劈托”拨奏的,低八度及其邻近音是用“重勾”拨奏的,故称“重勾劈托”。
重勾劈托常用于十六分音符连续进行。还有一种“重勾劈托”的指法,它的四次拨弦动作是“第一次用重勾拨弦;第二、三、四次用“托劈托”相继拨弦。“托劈托”拨奏弦律音。重勾劈托应用于四个十六分音符中第一个是低八度音,第二、三、四个音是旋律音的演奏。
f.历音:顺着弦序,用右手或左手自下而上(即自低音而高音)或自上而下(即自高音而低音)连续拨弦。也称“刮奏”
历音是筝演奏中最富用特色的技巧之一。在各种风格的传统筝曲和创作筝曲中,历音的运用广泛而又丰富多彩。它可以用于抒情的段落,也可用于强烈激昂或热烈欢快的旋律中。
右手其它指法。
a.泛音:演奏泛音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左手食指虚按泛音点,右手食指或大指拨弦,右手拨弦时,左手碰弦并随即离去。另一种是单手演奏泛音,右手掌外侧虚按泛音点,大指与食指捏在一起,用“挑”触弦,手掌也同时碰弦并即离弦,以此产生泛音,左手也能解放出来吟按琴弦。
泛音位置:筝演奏的泛音都是自然泛音,泛音点在筝码右侧弦段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四分之一、四分之三处。
为了准确地演奏泛音,可在发也泛音的琴弦对准的面板上作一标记,以使左手手指准确地虚按在泛音点上。
b.扣摇:右手用摇指拨弦时,左手拇指紧压在发音弦段上(紧扣弦),并由近码处逐渐向右移动,而后又由右逐渐向左移动(有时仅作由左向右移动)。
扣摇在乐曲中可用作渲染气氛或模拟风声。
c.琶音:常演奏和音、和弦或分解和弦。筝演奏琶音有时单手有时双手配合。
单手演奏琶音的方法是:用名、中、食、大四指由下而上顺音的弦序拨奏,或用大、食、中、名四指由上而下顺音的弦序拨奏,也有仅用三指拨奏。用五指拨弦,很少使用。
d.打圆:大指用托,中指用勾,托勾或勾托连续反复拨奏成八度的两个音弦。打圆是筝的一个特色技巧,使高低八度两个音揉合在一起,并延续下去。
e.近撮:大指用托,中指用勾,先托后勾或先勾后托,托与勾的间距时间甚短。
近撮是一种特殊技法,用在特殊的音乐风格中。
f.滚:这是从其他弹拨乐器借鉴来的一种指法。食指用挑,大指用劈,在同一根弦上依次快速连续拨奏,使音延续。与摇指作用类似,但音色有所不同,滚指音色浑厚,摇指音色清晰。
g.短音:右手用抹(或劈)拨奏前岳山外或后岳山外的短弦(弦很短,发音无固定音),使之发出类似滴水声、鸟鸣声的奇异音响。
h.柱:左手食指轻按在筝柱上端的筝弦上,右手拨弦,使弦发出浑厚、含蓄如鼓鸣之声。这是筝演奏家赵玉斋先生的特色技巧之一。
i.柱外刮奏:左手(或右手)在无固定音高的码左侧弦段上,使用历音的手法进行拨弦。这种指法常用左手拨奏,有时也用右手或左右手交替拨奏。
j.捻:食指用挑、大指用劈依次连续交替快速拨奏相邻的两根弦,拨奏时左手将较低的一弦的音高按至与另一弦相同的音高。
捻是用于音的延续的技法之一,它虽与食指摇、拇指摇都是用于使单音延长的指法,但捻的音响效果又别具特色,使用时应避免碰击琴弦的声音。捻不如食指摇、拇指摇速度快,但捻的发音结实。
左手姿势。
左手指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左手吟按指法,一类是左手拨弹指法。
左手吟按指法,是筝最富有特色的指法。古代弹筝有只用吟按指法不用左手拨弹的。在筝曲中,表现出的细腻、委婉的情趣,与左手技法的巧妙运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左手吟按指法的基本要求,左手在码子左侧弦段上润饰、美化和改变右手拨弦音的各种指法,称为左手吟按指法。使用吟按指法时,首先用左手的食中二指或食中名三指自然并拢,手指略有自然弯曲,以手指的顶端触弦,跟着右手拨弦音进行。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左手指尖触弦,中指用力较多,食指(或食名二指)用力次之。
2)左手指尖触弦部位在码子左侧16-19公分的地方,高音区弦长一些,低音区弦短一些。
3)左手手指略有自然弯曲(是在吟按指法进行时自然形成的)。手指与手背约成110度角。
4)吟按指法一般是随右手大指的拨弦音移动,偶尔也随中指按弦。某些和音或和弦音的按揉,则根据需要随食中二指按弦或每指吟揉一弦。左手随右手移动的方向,向外侧拨时,左手偏向左前方;向内侧拨弦时,左手移向靠近身体的方向。
5)吟按指法的用力是肩部顺臂自然传递到手,不可单纯用手或手腕的力量压弦,也不可单纯用指力拨弦,只有在一些个别的技法中,手腕或手指的用力可略多一点,一般手腕是?
6)左手吟按的基本“图式”是以手指和肩部划一直线,以手和臂成弯弓形,各种指法是以这个弯弓形的摆动或摇动为基础而进行的。
7)左手大指和小指随手形自然放置,大指自然置于食指旁,小指置于各指旁,可有自然的分离,不可过翘起或垂下。
左手吟按指法。
1、颤音:右手拨弦后,左手的食、中二指(或食、中、名三指)立即在该弦的码外弦段上作十分轻微的上下颤动,使声音圆润柔美。颤音与后面要讲到的揉弦是有区别的:颤音仅有轻微起伏的揉动,音波单纯,音高变化甚微;揉弦颤动起伏大(音高相应变化也大),揉动手法丰富多采。当掌握了颤音的规律性后,在演奏乐曲时,可自由运用。
2、揉弦:右手拨弦后,左手的食、中二指(或食、中、三指)在该弦码外弦段上,做轻快而有规则地连续颤动,使声音发出悦耳的音波。
揉弦是筝的很富有特色的一种技法。它既不同于拉弦乐器的改变弦长的揉弦,也不同于某些弹拨乐器的小幅度单指揉弦。筝的揉弦,有它独特的手法,它通过左手一下一上均匀地揉动,使发音弦段改变着弦的张力,并使弦长有所改变,使发音弦段发生一张一弛、一短一长有规则的变化,使琴音优美、柔和而流畅。通过揉弦,加强了音乐感染力。不同的揉弦方法又适应了不同的艺术需要,有些地区的特有揉弦效果又表现出这些地区的地方风格。
筝的揉弦幅度,一般控制在小二度至小三度之间。
筝的揉弦种类可细分为慢揉、快揉、轻揉、重揉等。慢揉和快揉是揉弦速度上的变化;轻揉和重揉是力度上的变化。这些揉弦法也可互相结合起来而产生慢而轻的揉弦指法;快而轻的揉弦指法;慢而重的揉弦指法和快而重的揉弦指法,都需要在练习中不断体会,才能熟练掌握。
揉弦还常和按音结合起来使用,有按揉和揉按之分。“按揉”是先按后揉;“揉按”是先揉后按。
筝的揉弦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些新的发展。如在一个和音或三和弦上的揉弦,可以仅揉旋律音,也可以对每个音都行揉弦。揉一个和音时,用两个手指进行;揉一个三和弦时,用三个手指进行。
3、按音:在右手拨弦的前后,左手的食中二指(或食、中、名三指)在该弦码外音”。
按时应注意。
1)触弦动作要敏捷。要求按下去就是所要按的音高。在旋律进行中,按音的准备时间很短,就更要求按音动作必须迅速。
2)按音时用力要自然放松。运用左手和左手臂的自然力量,肌肉放松并富有弹性的动作来完成的,按音往往容易紧张和僵持,从而影响了音高、音准。必须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4、滑音:筝的滑音很丰富,主要有上滑音、下滑音、连线滑音、上回转滑音和下回转滑音五种。分述如下:a.上滑音:右手拨弦后,左手进行按弦,在按弦的过程中使音产生滑动,滑到一定的高度而停止(保持音高)。
b.下滑音:左手先行按弦,按到一定程度后保持住,然后右手拨弦,随即左手抬起向上滑动,将弦松回原位或松回到一定的音高。
c.连线滑音:用加箭头的弧线把两个或几个音符象连线记号似的连接起来,表示从第一音符依次滑奏到最后一个音符。
连线滑音并不特别强调某一个音,它所强调的是每个音的准确音高,准确时值和均衡音量。对连线滑音的要求是:滑而不乱,连而清晰,在音的滑动中把每个音符连贯而准确地演奏好。
d.上回转滑音:右手拨弦后,左手瞬间将本音按高大二度或小三度(有时是小二度),然后再转回本音。
e.下回转滑音:左手先行按弦,将弦音按高大二度或小三度(有时是小二度),然后右手拨弦,随即左手放回再按下,按至原按音音高。
除了以上五种滑音外,在筝上还有一些特殊的滑音,如颤音滑音,压弦特殊滑音等。
滑音的作用在增加音乐的色彩,使之生动地表达乐曲的内容,让乐曲更富于歌唱性。不同流派风格的筝使用着不同技法的各种滑音。
5、走:也称走揉,这是由揉弦派生出来的和种技法。演奏时,右手连续拨弦,左手边揉边向后岳山移动,左手在码外弦段上的动作带有一定的节奏性。
“走”一般用在先按音,然手右手不断拨弦左手边“走”边使音恢复至原散音音高的曲调上来。它独特的揉弦效果,使音色有所变化,音乐具有新奇的色彩。
走常用于不断下行的一串音符上。在河南地方风格的筝曲及河南曲剧音乐中用到它。
6、压:也称压揉,这也是揉派生出来的一种技法。在右手快速弹奏出级进的散音音阶时,左手掌边压边揉弦,使揉弦后的音高在整音与半音之间。
压一般用在热烈、欢腾的乐曲中。
7、双按音:左手两个手指在两根弦上同时按音。左手一般用中、食二指按弦。
8、点:右手拨弦时,左手同时触弦,触弦要轻快而急速地一碰即离,如晴蜓点水一般。它的作用在于增强特色。点一般用在轻巧的乐曲中。
双手配合拨弦指法。
1、轮抹:左右手用抹的指法快速交替拨弦。拨弦的顺序,一般是先右手后左手。轮抹常用于演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表现跳跃或急促的情绪。
2、三勾轮抹:这是一组双手配合拨弦的综合指法。共有四次拨弦的动作。
第一次右手用三勾;第二次左手用抹;第三次右手用抹;第四次左手用抹。
三勾轮抹常用于情绪热烈的乐曲中。
3、轮撮:左右手用撮的指法交替拨弦。拨弦的顺序,一般是先右手后左手。
轮撮常用于连续快速八度和音的演奏。
4、双手琶音:用双手配合弹奏琶音,演奏分解和弦,取得如流水效果。
双手琶音的用力,一般要求每个手指力度要均衡,有时强调大指要稍多用力,以突出琶音中的旋律音。
双手琶音应注意左右手的衔接要紧凑,时值要准确。
5、双手柱外刮奏:左右手交替进行柱外刮奏。它主要用于制造气氛,取得某种特殊色彩。
双手配合拨弦的手法很多,以上讲的仅是双手配合的部分指法。双手配合的其他手法还有:a.左手弹伴奏音型,右手弹旋律b.左手弹历音,右手弹旋律c.左手弹旋律,在手弹历音d.左右手交替弹历音,激烈时如急风暴雨;缓慢时如潺潺流水e.左手弹分解和弦,右手弹旋律f.右手弹旋律,左手弹对位性旋律或副旋律g.右手弹旋律,左手弹某种效果(如打击乐、鸟鸣等)
和声与转调。
在普通二十一弦筝上,有着丰富的和声效果,同时也能够适当进行转调。
筝一般采用五声音阶的定弦,没有七声音阶的某些音,也没有各种变化半音,因而筝的转调不象其他一些民族乐器那样方便和丰富。
在五声音阶定弦的普通二十一弦筝上,我们可以通过左手的按弦和右手指法的变化,而演奏出七声音阶的所有音;还可以演奏出十二平均律的各种变化半音;还可以演奏出多种音程的和音和许多和弦;尤其是通过左手的按音和右手的指法变化也能转几个调(一般可转四、五个调)。
筝的和音。
在音乐中,两个音同时发音,称为和音。
在筝曲中,广泛运用着和音,从传统筝曲到现代筝曲都离不开和音的使用,这是筝演奏艺术的一个特色。例如,筝曲中,常常在旋律音的下方配一个低八度音,从而构成八度和音。这种八度和音广泛使用着,它使旋律音不仅在音量上感觉似有加强,而且在音响上也增强了深厚感,尤其在高音区更为明显除了使用八度和音外,还常使用五度和音(在旋律下方的纯五度配置一个音)、四度和音(在旋律音的下方的纯四度配置一个音)以及三度和音(在旋律音的下方的大三度或小三度配置一个音)等。另外,还常常在八度内附加一个音的音型。
筝的和弦。
筝是多弦多音弹拨乐器,单手或双手演奏和弦较为方便,但受五声音阶定弦的限制,演奏和弦亦有一定局限。
在筝上可以用单手或双手演奏出大三和弦、小三和弦、七和弦等。演奏这些和弦时,有的和弦音是需要用左手按弦才能取得;有些和弦呈开放位置或在不同音区的同一类和弦,这需要通过双手配合拨弦才能取得;有些和弦是分解和弦或和音与和弦的配合使用,这也需要双手配合拨弦才能取得。
筝的转调。
筝的转调与定调、移调不同。定调指的是在定弦时所规定的调高;移调指的是在演奏中根据需要而适当(不超过二度)地移动筝码或改变弦的张力,将原调移高或移低;转调指的是在筝曲的音乐进行中,由原来的调转入别的调。
筝的转调一般是通过左手按弦,右手变换指法以及演奏中移动个别筝码来完成的。例如:筝的原调是d调,它可以转入下列三个调:下属关系的g调;属关系的a调;还有c调。转这三个调较为方便,转其它的调,因左手的按音增多,右手的指法更为复杂,难于演奏旋律,限制了音乐的表现。
在五声音阶定弦的筝上,都有相应的关系转调。如a调可以转d调、e调和调;c调可以转f调、g调和bb调;be调可以转ba调、bb调和bd调。&127;依此类推。[bookid=2871585,bookname=《灵噬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