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寒蝉】《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苏潘葛奚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邓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藤殷罗华郝邬安常乐于时付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盈平黄。
和穆肖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藏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梁樊胡凌霍虞万支柯昝管卢英万候司马。
上官欧阳夏候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公治。
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辕轩令狐钟离宇文。
长孙幕容司徒师空颛孔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
拓趾夹谷宰父谷梁楚晋阎法汝鄢涂钦段千百里东郭南郭。
呼延归海羊舌微生岳帅缑亢况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
商牟佘耳佰赏南官墨哈谯□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续。
【蔡】1、出自姞姓,乃黃帝之後。據《國語。晉語四》所載,"黃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又據《潛夫論。志氏姓》所載,"姞氏封於燕┄┄姞氏之別有闞、嚴、蔡、光、魯、雍、斷、須密氏。"古時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得後裔。周滅商後,封文王第5子叔度於蔡,讓他與管叔、霍叔一起監管殷得遺民,稱為"三監"。武王死後,周成王年紀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稱周公)因此臨朝攝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攝政,便聯合武庚反叛,周公討伐武庚,事後處死管叔,並將蔡叔放逐。後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兒子胡於蔡,稱蔡仲。春秋時,因受楚的逼迫,多次遷移。蔡平侯時遷新蔡(今屬河南),稱上蔡;昭侯遷州來(今安徽鳳台),稱為下蔡。蔡國傳23代,曆24君,立國600多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國攻滅,子孫散居楚(今屬湖北)、秦(今屬陝西)、晉(今屬山西)、齊(今屬山東)等各國,以國為姓氏,稱蔡氏。
【許】1、出自姜姓,以國為氏,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岳伯夷之後。"四岳"(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是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他們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跟"子姓"商族平行發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為主的盟軍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姬姓國--西周。周成王時,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其中商的舊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諸侯國和姜姓諸侯國,許國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其始祖為文叔,也稱為許文叔。春秋時,許國稱為楚國的附庸,戰國初期被楚所滅。許國亡國後,子孫以國為氏,稱許氏,史稱許姓正宗。
2、傳說堯帝時許由的後代也稱許氏。許由相傳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後被葬在箕山,後人稱為許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動於穎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年許國之地。
【陳】1、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為虞舜之後裔。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媯滿於陳,媯滿為陳侯,稱胡公滿,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厲公的兒子出奔到齊國,以國為氏,稱陳氏。
2、出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留,避居陳留。二是陳泯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三是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後陳孟璉,居於固始,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3、出自白永貴之後。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後裔也多改陳姓,是為萬年之陳氏。
4、劉矯的後裔也有改陳姓的。
5、南北朝時,鮮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復姓為中文字單姓,稱陳氏。
【黃】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黃國(今河南信陽地區潢川縣),黃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
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後裔。
【李】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曆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中文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林】林姓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的姓氏,相傳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來。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員,在商紂王時擔任少師之職,以忠正敢言知。紂王昏庸無道,他多次進言匡諫,後來因此獲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陳氏為躲避官兵追殺,逃難於長林石室,生子名堅,因生於林被周武王賜以林為姓,史稱林堅,被林姓人尊為受姓始祖。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還有其他來源。相傳東周時,周平王有庶子名開,字林。子孫以他的字為姓,姓林。後來,他又生子英,英生茂、慶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陽,這支林姓也起源於今洛陽所在的南郡,譜書也因此稱他們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時,鮮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運動中也改姓林,並注籍為河南洛陽人。以上三支林姓是當今林姓的主要血統所出。
【慕容】1、出自漢代,以寺廟名稱命姓,稱慕容氏。
2、慕容氏是鮮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三國時,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率領族人遷居遼西,曾隨同司馬懿征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立下戰功,被封為率義王。莫護跋在荊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縣境內)建立國家。據說當時北方的漢人流行戴步搖冠(一種帶有懸垂裝飾物的帽子),莫護跋見了也很喜歡,也做了一頂,整天戴在頭上。鮮卑人見了他這種打扮,都稱他為"步搖",因當地語言"步搖"同"慕容"讀音相近,所以傳到後來就成了"慕容"。莫護跋的後人便干脆以此作為部落的名稱。西晉時,慕容廆占領燕北、遼東一帶,自稱鮮卑大單於,他的兒子慕容皝後來建立前燕國,從此正式以慕容為姓。東晉十六國時,慕容氏在北方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等國,前後曆時七十多年。
【南宮】1、周文王"八士"之一有南宮氏,其後以南宮為姓,稱南宮氏。
2、春秋時,魯國大夫孟僖子的兒子叫作仲孫閔,他居住在南宮,他的後代遂以其居住地命姓,稱南宮氏。
3、春秋時,魯國有個叫闕的人,因居住在南宮,遂以"南宮"命姓,稱南宮闕,他的後人遂以南宮為姓。
【孟】孟氏,發源於春秋的魯國公族。魯國的開國君主是周公旦的長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麼孟氏應該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孫。
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魯桓公的庶子慶父。慶父是個品行極坏的人,與其嫂、魯莊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沒有子嗣,他與哀姜密謀,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開為魯君繼承人。莊公死後,其小弟季友按照莊公的意願立莊公之子開,就是緡公。後來,慶父又派人殺死緡公,欲自立。因此,魯國人非常恨他,都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國。季友用賄賂求莒送歸慶父,慶父在歸國途中自殺。這時任魯相的季友,讓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為避諱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後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慶父欺君,其子孫改姓,都發生在魯國,魯國建都於曲阜(今屬山東),所以這支孟姓出自山東。
另外,春秋時期的衛國,也曾出現過一支孟氏。衛國,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約在今天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帶。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衛靈公之兄孟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孟,這樣推溯起來,其始祖同樣是周文王。換句話說,這兩支孟氏分別起源於山東和河南兩地;魯國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衛國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與康叔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士統統是一家。
【彭】1、火神祝融之後,以國為氏。相傳陸終為古祝融之後,生有六子,三曰彭祖帝堯封彭祖於彭(今江蘇徐州市),為大彭氏國。大彭氏國於商朝被滅後,子孫以國為氏,就是彭氏。彭祖原姓篯名鏗。據說他年輕時做了一碗野雞肉羹獻給上帝,上帝吃得高興,就賜他長壽。他經曆夏商兩代,活了八百多歲,所以人們稱他彭祖。商朝時,商王派人向他討教長壽的祕訣,他卻回答說:"我幼年時父母雙亡,從小就身體不好。長大後,又碰上犬戎入侵,流落西域一百多年。我從年輕時到現在,已經死了四十九個妻子,失去了五十四個兒子,經曆的人生憂患實在太多,精神上大受影響。象我這樣的人,本來就先天不足,後天又保養不好,所以現在身體弄得如此干瘦枯槁,恐怕快要不久於人世了,哪里還談得上什麼延年益壽的方法呢?"說完就長嘆一聲,飄然而去。
2、祝融之後有八姓己、董、彭、禿、妘、斟、曹、芊。周滅之。彭為八姓之一。
【潘】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子畢公高後。畢公高封其子季孫於潘,附庸於畢國。據說其地在今陝西省北部,子孫以採邑命氏。
2.出自羋姓,春秋時楚國有潘氏,見於家傳者始租為潘崇。
3。出自北方鮮卑族,後魏時,代北鮮卑有姓破多羅者,後改潘氏。
【歐】1出自歐冶氏,與區同出於一個源流。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歐冶子,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歐冶子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做為姓氏,形成了歐姓。有的去掉欠字為區姓。歐與區音同。
2出自姒姓。與歐陽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余,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到春秋的時候被吳國給滅掉了。十九年,鉤踐又復國。到鉤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後來雖然也有歐陽、歐侯省姓為歐,但是起源仍為這一支。
【馬】1、出自嬴姓,為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其始祖為趙奢。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孕生子大業。大業之子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傳至季勝有個曾孫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在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趙城),稱為趙氏。後建立趙國。戰國時趙王有子叫趙奢,以善於用兵著稱。因功卓著被趙惠文王封在馬服,稱為馬服君,死後便葬於封邑,其子孫最初以"馬服"兩字為其姓氏,後省去"服"字,遂有馬氏。世居邯鄲。史稱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馬慶祥,人居臨洮狄道(今甘肅省境內),遂以馬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亦為馬氏。金元以後,為**大姓。
【廖】1、出自己姓,為上古時期廖叔安之後裔。相傳帝顓頊有個後裔叫叔安,夏時,因封於廖國,故稱廖叔安,其後代以國為氏,稱廖氏。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後裔。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因受封於廖,其後裔也有以廖為氏,稱廖氏。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夏時受封於蓼而得姓。楚穆王四年滅英、六二國,其後子孫有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即廖氏。
4、為繆、顏二姓所改。繆、顏二姓皆皇帝所賜,殷紂王執政時,殘酷無道,繆、顏二姓有隱居於黃河西北,改姓為廖。
【蒲】1來源於一種稱為蒲草的植物。東晉時期怔北大將軍、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個水池,里面長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後都感到奇異,於是人們就把他家稱為蒲家。得到蒲姓。
2同樣源於蒲草。傳說古時西羌族的酋長的家中有一個池子,其中生長的蒲草長約五尺,節子象竹節一樣,人們於是把酋長一家稱為蒲家,後來他們家也以蒲為姓。
3來源於封邑名。相傳夏朝時舜帝的子孫被封在蒲阪,於是他的子孫就把蒲作為自己的姓氏。
【濮】1、出自有虞姓,是舜的後代。虞舜為炎黃部落首領時,其子孫散封於濮地,其後代遂以地名為姓,形成濮姓。
2、出自高陽氏,是顓頊的後代。顓頊帝裔孫陸終之後,有另居於濮者,其後以地名為姓。
3、出自姬姓,是衛國康叔的後代。春秋時,衛國有大夫封於濮(今河南濮陽市東濮城),其後以封地為姓,稱濮氏。
4、以國為姓,周朝時,有百濮國(在今湖北石首縣南),國人以濮為姓,亦稱濮氏。這支濮姓,也出自熊姓。
【仇】1、出自九吾氏。夏代時,九吾氏為諸侯,商代立國號九,商末,紂王殺九侯。其族人避居各地,不少人加入人字為仇姓。
2、為春秋時宋國大夫仇牧之後。仇牧為在蒙澤(在今河南商丘東北)被殺的宋緡公報仇而討伐宋萬。宋萬在自家宅門外與仇牧展開一場惡斗,仇牧被宋萬摔死。仇牧的後代便以他的名字仇為姓,稱仇氏。
3、出自侯姓。後魏時有中山人侯洛齊,本為侯姓,後為仇氏養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時,他以平涼州功高,拜為內都大官,其後漸成望族,成為中原仇姓一支。
【孔】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曆史傳說時期。遠古皇帝時代已經有孔姓,因當時有個史官,叫孔甲,曾經作《盤盂》一書,但是因為孔甲之後沒有孔姓世系資料,所以一般認為孔姓源於子姓,而源於子姓之孔又有三種說法:第一、跟據宋代的《廣韻》記載,契是商族的始祖,為子姓,曆經十四代,傳到成湯,滅下桀,建都於亳。成湯是一個聖明的君主,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他字中的"乙"組合起來定為姓氏就是孔氏。
第二、據唐人林寶《元和姓篡》所說,西周初期,由殷縐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的宋國,為子姓。微子啟死後,其弟衍繼位。其曾孫的玄孫正考父,是宋國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稱孔父嘉。春秋時期孔父嘉的後代,以孔為氏,就形成了這支孔氏。
第三、另據《姓考》等書的記載,春秋時期鄭國(今河南新鄭)有出自姬姓的孔氏,衛國(今河南滑縣東)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陳國(今河南淮陽)有出自媯姓的孔氏。
【姜】1、姜姓來源於遠古的炎帝神農氏。關於這種說法,在許多文獻如《元和姓氏》、《說文解字》、《新唐書》中都有記載。《水經注》:“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身為我國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神農氏,出生於陝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於是他就於是以姜作為自己的姓,子孫世代相傳。姜姓與姬、媙等20個古姓均起源於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與姜同為神農氏後裔的還有以“齊、甫申、呂、紀、許、向”等8氏為姓的。而作為神農氏嫡系的姜氏後裔,國七雄之一。
2、出自亙氏改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亙庭昌唐上元中準制改為姜氏。”
【錢】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將錢氏列入"以官為氏"類,說:顓帝曾孫陸終生彭祖,裔孫孚,周錢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據《史記。楚世家》記載,陸終是顓頊的曾孫,他的妻子懷孕三年,剖腹產,生出6個兒子,"三曰彭祖"。彭祖是有名的大壽星,《世本》說他"姓箋,名鏗,在商為守藏史,在周為柱下史,年八百歲。"他的後裔彭孚,在西周任錢府上士(錢府,掌管錢財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職為姓氏,就是錢氏。
因西周建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彭孚必在京為官,故錢姓形成於陝西。
【孫】1、出自姬姓,為衛國國君康叔的後代。拒《元和姓篡》所載,周文王弟8子康叔為衛國國君,其九世孫叫惠孫,惠孫有個孫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孫氏。因此他又叫孫仲。孫仲的子孫世居汲郡,是為河南孫氏。
2、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孫叔敖時楚國期思人,字孫叔,在他任楚令尹時,因教化民眾,曾在期思開發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擁護,其子孫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稱孫氏。
3、出自媯姓。春秋時,陳(為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因事逃到齊國後,改姓田,田完的5世孫無宇次子田書,為齊國大夫,因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後來齊國內亂,孫書的後人出奔吳國。吳將孫武,其後也。是為山東孫氏。
【周】1、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2、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黃帝的兒子後稷,姓姬。後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如周平王之後,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我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後。周公旦之後。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為周的。如唐玄宗時,有姬氏因避帝名諱,故而改姓周。元時,有蘇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納的,後梁時賜姓周。北魏時有鮮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時,代北復姓賀魯氏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中文字單姓周氏。
【王】1、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言進諫,使王上大怒,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王家”,就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後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
2、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源出古君王後裔,世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後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5、出自春秋時魏獻子之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後業魏亡於秦,其王族避難於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於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後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曆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7、出自少數民族。據《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
8、出於自改姓為王氏的。舉如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後自改姓王;隋代有個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後,也自改姓王;五代時人劉去非,自己改名換姓叫王保義,其子孫延襲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趙】1、出自嬴姓,形成於西周,祖先是伯益,具體始祖是造父。伯益為顓頊帝裔孫,被舜賜姓嬴。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侖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周穆王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到戰國初年,叔帶的12世孫趙襄自聯合魏氏、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公元前】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其王室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以國名為姓,稱趙氏。
2、出自他族改姓。
【白】1、出自顓頊帝羋姓後裔。相傳顓頊帝的後裔陸終娶鬼方氏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連的後裔熊繹在荊山一帶建諸侯國,定都丹陽。公元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689年遷都郢,改國號楚。楚平王時,太子建因做晉軍襲鄭國的內應而被殺,太子建的兒子熊勝便逃到吳,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孫子惠王即位後,楚令子西把熊勝招回國,任巢大夫,封在白邑,稱為白公勝。可晉國伐鄭,子西出兵救鄭,白公勝因子西言而無信,發動政變,殺死子西,囚禁惠王,並著手改革朝政以爭取民心,但以失敗告終。他自殺後,其子孫便以祖輩封邑為氏,稱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孫虞仲的後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視。他有二子,一曰西乞術,一曰白乙丙。白乙丙官拜秦國大夫,其後人以字為氏,就是秦國的白氏。
3、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4、遠古時期,我國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領炎帝有一個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脈,為疏通水道做出了貢獻。其子孫便以"白"為姓,稱白氏。
【曹】根據《元和姓篡》的記載,中國的曹姓,最初是顓頊嬴姓的後代。綜合各種史料,曹氏的源流有三:第一、起於黃帝姬姓的後代。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叔振鐸被封於曹,建都陶丘,成為始封之君,也就成為曹氏的始祖。
第二、由邾姓改姓為曹。提起曹氏姓源,往往同朱氏聯系起來。這是因為朱姓源於周時的邾國,而邾國本來是曹姓所建。顓頊帝的玄孫陸終生有六子,其中第五子安被周武王封在邾國。古代邾國貴族一直以國為氏。後來邾被為楚所滅,安的子孫,一部分改姓朱,一部分則改姓曹。這兩支曹姓子孫都發源於山東省境內,所以,早期的中國曹姓人都來自山東。
第三、古代曹國人來中國後以曹為姓。古代的曹國,大約在今烏玆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的北方和東北方一帶。《北史》、《隋書》等書記為昭武諸國之一。當時,有曹國人來中國,有的以曹為姓,傳之後世。
【丁】1、出自丁侯的後裔。丁侯為殷商諸侯。周武王討伐殷紂時丁侯因不從而被周所滅,其祖孫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為氏。
2、出自姜姓,為姜太公的後裔,其始祖為姜伋。
3、為孫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江表傳》雲:"孫權因孫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別其族為丁氏。"所以,後世的丁姓中國人之中,特別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因為孫氏傳自周文王第8子康叔。
4、出自子姓。春秋時宋國有大夫宋丁公,死後,其子孫以謚號為姓氏,稱丁氏。
5、曆史上的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區)人名中,最後一個字是"丁"的很多,進入中原漢化以後往往改姓丁。如《靈山房集高士傳》雲:"鶴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為烏祿丁,又有從兄士雅漠丁,鶴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義,後世遂以鶴年為丁姓。”
6、出自於氏所改。據《楓窗小牘》所載:"宋有無賴子於慶,欲依丁謂,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後果得意。”
【晁】1源於姬姓。是一個以祖上名字命名的姓氏。是周景王小兒子朝的後代。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崇愛小兒子王子朝,於是打算將他立為太子。但是事情還沒有辦完的時候景帝就心臟病突發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個兒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於是他乘這個機會暗中勾結晉國的君臣作為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爭奪王位。這時,執政的卿士單氏和劉氏擁立了另一個王子猛作為國君,稱為周悼王。王子朝發動周都部分貴族和失去官位的舊貴族的子弟起兵,趕走了悼王。這時晉國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歸國復位。不久以後,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繼位,稱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貴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趕走了敬王,自立為王。三年以後,周敬王在晉軍的幫助下復位。王子朝帶著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國。王子朝的子孫後代後來並以朝為姓,稱為朝氏。晁是朝的古字,因而又寫做晁氏。晁與朝古代的時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2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為姓。春秋時期,衛國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孫後代便以晁作為他們的姓氏。
【鄧】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為姒姓)。相傳夏朝時帝仲康有子孫封在鄧國(今河南鄧州一帶),鄧君的後世子孫就以國為氏,稱鄧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經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於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姓鄧,史稱鄧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第8子李從鎰,受封為鄧王。公元975年南唐為北宋所滅後,宋太宗下令緝拿南唐宗室,李從鎰之子天和出逃,以父親封地為氏,其後世子孫遂稱鄧氏。
【崔】崔姓出自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有將近三千年的曆史,曾經長期是山東望族和中國著姓。根據多種古籍的記載,崔氏出自姜姓。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於臨淄(今山東淄博市),開國君主是呂尚。呂尚本來姓姜,因為他的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呂尚的兒子丁公佶,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來應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而自己則住到食採地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後來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而這位丁公佶,相傳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兒子。由此可見,崔氏中國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後代,追本溯源還是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的子孫。他們的得姓,算起來大約有三千年的曆史了。
【戴】1、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謚好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謚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謚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為氏。
3、據《鼠璞》載,殷氏有改戴姓的。武王滅商後,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柴】春秋時期,孔子有個學生叫高柴,高柴的孫子以祖父的名字為姓,叫柴舉。柴舉的後代就以柴為姓,世代相傳。
【程】1、出自風姓,以國為氏,為重黎之後。據《通志氏族略》、《廣韻》等所載,相傳上古時高陽氏委派其孫重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靈;封重弟黎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其子孫世襲該職。商時封重黎之裔孫於程(今河南洛陽市東,一說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建立程國,稱程伯。其子孫後以國為氏,稱程氏。即河南或陝西程氏。
2、出自商、周之際的伯符之後。伯符乃重黎之後,曾向周王獻“三異之端”,即“泰山之車、井中之玉和雙穗之禾”,遂被封於廣平的程地,後世子孫以邑為氏,是為河北程氏。
3、以地為氏。據《萬姓統譜》、《元和姓纂》等所載,周宣王時有重黎的裔孫程伯休父失其官守,入朝為大司馬,又因克平徐方(即周之薛城,故址在今山東滕縣東南薛故城)之地,立有軍功,被封於程邑(今陝西咸陽市東,一說今河南洛陽市東),其後子孫有以官名為氏,稱司馬氏;又有以地為氏,稱程氏。
4、出自姬姓,為荀氏後裔所改,以邑為氏。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公元前11世紀時,周公旦公封諸侯,周文王第10子(一說第17子)受封於郇(近山東臨猗縣),史稱郇侯、郇伯。春秋時,郇國為晉國所並,其子孫以原國名“郇”為氏,後去邑旁,加草頭為“荀”氏,春秋時,晉國公族叔受封於荀邑(今山西省正平縣西),其後以邑名“荀”為氏。又據《左傳杜預注》所載,春秋時,晉國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長子或妾生子)食採於程邑(今山西新絳縣東北),其後以邑為氏,稱程氏,是為山西程氏。
【東方】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孫中有個叫羲仲的,出於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東方),世代執掌東方青陽令。他的後代子孫遂以東方命姓,稱東方氏。
2、出自張姓,是漢代文學家東方朔的後代。東方朔本姓張,他的父親張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親田氏生下他三天後也死了,他右鄰居撫養成人。因為他出生時正值東方天亮,所以起名叫東方朔。他的後代子孫遂以東方為姓,稱東方氏。
【狄姓】1、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於周代。周代的時候狄族活動於齊、魯、晉、衛之間。後世的子孫於是以族名為自己的姓氏,稱為狄氏。
2、是以國為氏的姓氏。出自參盧氏,為炎帝的後裔。他們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發源於山東省境內。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後裔,因為在參盧居住,所以又叫做參盧氏。周成王封他於狄成(今天的山東省高青縣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國。這個國家滅亡以後,國人便以國為氏,姓狄。
3、出自高車氏》據《北史》記載,中國的西北部有回鶻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車氏的,後來分化出來改叫狄姓。
4、唐昭宗賜姓。根據《五代史》的記載,唐昭宗的時候,曾經捕獲契丹族的首領楊隱,劉】1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2出自姬姓,為周太後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3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一、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於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於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二、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後,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為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復姓獨孤氏改為中文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杜】據傳,黃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還有學者認為,杜氏子孫是上古杜康之後。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曆史了。
另外,後魏時代北人獨孤渾氏有的也改為杜氏。
【鞏】1、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姓的姓氏。周朝周敬王有個同族卿士簡公收封於鞏(今河南鞏縣),稱為鞏簡公。鞏簡公一度執掌朝政,他鑒於周王室的曆次內亂,大多因為貴族掌權而引起的。於是他便錄用從各諸侯來的人士,而不再任用王族子弟為官。這項措施,引起了王族子弟的不滿。後來王子朝作亂,將他殺害了。他的子孫便原封邑名"鞏"命姓,稱鞏氏。
2、古代羌族姓氏。古代羌族姓氏中有鞏姓,如鞏廉玉。
3、出自春秋時晉國大夫鞏朔的後代。
【馮】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2、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房】房氏出自陶唐氏,是堯的後代。堯有個兒子開始被封於丹水,人們稱他為丹朱。因為他沒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堯就把帝位讓給舜了。舜又把丹朱封到房(今河南遂平縣),建立房國,為房侯。丹朱的兒子陵,以父封地為姓,稱房陵,其後遂為房姓。
房姓望族居清河(今河北清河縣東)。堯之子丹朱,舜封為房邑侯,其子陵,以父封地為氏,其裔孫雅為清河太守,始居焉,今房姓稱清河郡,本此。
【公孫】公孫復姓起源很多。春秋時,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多喜歡稱公。按照周朝制度,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為太子,其他的兒子便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他們的後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孫為姓,因此,公孫並非一族一姓的後人。最初出現的公孫氏是在上古時期。《路史》載:"神農用母弟勗,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後以公孫為姓。軒轅帝初名公孫,後改姬。"《廣韻》載:"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通志》載:"公孫氏,春秋時諸侯之孫,亦以為氏者,曰公孫氏,皆貴族之稱。或眼黃帝姓公孫,因以為氏。”
【範】出自祁姓,為杜氏後裔。舜時,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在傳至堯裔孫劉累,後劉累遷居魯縣,稱系韋氏,商末,遷於唐。周成王時,唐被滅。唐貴族遷到杜,為伯爵國,稱唐杜氏。周宣王時,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桓因宣王一寵妃誣告被屈殺後,其兒子隰叔投奔晉,為士師,他的兒子士蒍以官名為氏,子孫稱為士氏。士蒍的孫子士會任晉中軍元帥,執掌國政。士會先得到封邑隨,後得到範邑,所以又稱隨會、範會,他死後,又稱範武子。他的子孫後分為士氏、範氏和隨氏。後有範文子、範宣子、範獻之,世代為晉國上卿。晉靜公二年,範氏或遷入魏國或遷入秦,或遷至南陽。
範氏又有外族一系。晉時,,南蠻有林邑王範文,初為夷師範椎之奴,後為林邑王範逸輔佐,後因林邑王無子,範文自立為王,使這一支範氏不斷繁衍壯大。
【管】1、來源於周文王的第三子。武王滅商以後建立了周朝,把叔鮮封在管,建立了管國,讓他與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遺民。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因為成王年紀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認為周公旦的統治不利於周王朝,於是聯合發動了叛亂,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於是被殺,管叔死後,他的後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為姓氏。
2、來源於管仲。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是周穆王的後代,後來在齊國作了宰相,幫助齊桓公治理國家。管仲的後代也姓管,稱為管氏。
【獨孤】起源於北魏時代北鮮卑部落,本姓劉,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後代。劉秀之子劉輔的裔孫劉進伯官度遼將軍,在攻打匈奴時失敗,被囚禁於獨山(今遼寧海城境內)之下,他的後代有屍利單於,為谷蠡王,號獨孤部,傳至六世孫羅辰時,隨北魏孝文帝遷居洛陽,遂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稱獨孤氏。
【谷】1、以國為姓,戰國時期齊國的公子尾孫被封於夾谷,他的後代於是以國為姓,稱為谷氏。
2、出自嬴姓,與趙、秦同一個源流。他們都是黃帝的後裔,傳至舜的時候,被賜姓為嬴。嬴氏的後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於秦谷,後來成為秦國和谷國(在今天的湖北谷城),秦為公爵,谷是伯爵。春秋時谷國的後代開始以谷為氏。
3、為其他的姓氏改過來的。北魏的時候,代北復姓有谷合氏,為鮮卑族,進入中原後改為單姓谷;唐代有“九經書庫”之稱的谷那律,復姓谷那,本來是東夷人,後來他的後代都改姓單姓谷。
【關】1、顓頊德後裔董父為帝舜養龍,被封為豢龍氏。上古豢、關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後來又寫作關龍氏。夏帝桀暴虐荒淫,用酒作池。酒槽堆成小山,他在旁邊通曉暢飲,不理政事。有個賢臣叫關龍蓬的前去勸諫,触怒了夏桀,結果被囚禁起來殺死。關龍蓬的後代後來改姓關,稱關氏。
2、以官名為姓。春秋時期,周大夫尹喜在函谷關任關令。相傳老子西游出關時,為尹喜寫下《道德經》五千言,尹喜將此書傳播於世以後,也追隨老子成仙了。尹喜的後人以他的官名為姓,也稱關氏。[bookid=2871585,bookname=《灵噬苍生》]
;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苏潘葛奚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邓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藤殷罗华郝邬安常乐于时付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盈平黄。
和穆肖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藏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梁樊胡凌霍虞万支柯昝管卢英万候司马。
上官欧阳夏候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公治。
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辕轩令狐钟离宇文。
长孙幕容司徒师空颛孔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
拓趾夹谷宰父谷梁楚晋阎法汝鄢涂钦段千百里东郭南郭。
呼延归海羊舌微生岳帅缑亢况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
商牟佘耳佰赏南官墨哈谯□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续。
【蔡】1、出自姞姓,乃黃帝之後。據《國語。晉語四》所載,"黃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又據《潛夫論。志氏姓》所載,"姞氏封於燕┄┄姞氏之別有闞、嚴、蔡、光、魯、雍、斷、須密氏。"古時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得後裔。周滅商後,封文王第5子叔度於蔡,讓他與管叔、霍叔一起監管殷得遺民,稱為"三監"。武王死後,周成王年紀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稱周公)因此臨朝攝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攝政,便聯合武庚反叛,周公討伐武庚,事後處死管叔,並將蔡叔放逐。後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兒子胡於蔡,稱蔡仲。春秋時,因受楚的逼迫,多次遷移。蔡平侯時遷新蔡(今屬河南),稱上蔡;昭侯遷州來(今安徽鳳台),稱為下蔡。蔡國傳23代,曆24君,立國600多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國攻滅,子孫散居楚(今屬湖北)、秦(今屬陝西)、晉(今屬山西)、齊(今屬山東)等各國,以國為姓氏,稱蔡氏。
【許】1、出自姜姓,以國為氏,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岳伯夷之後。"四岳"(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是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他們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跟"子姓"商族平行發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為主的盟軍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姬姓國--西周。周成王時,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其中商的舊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諸侯國和姜姓諸侯國,許國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其始祖為文叔,也稱為許文叔。春秋時,許國稱為楚國的附庸,戰國初期被楚所滅。許國亡國後,子孫以國為氏,稱許氏,史稱許姓正宗。
2、傳說堯帝時許由的後代也稱許氏。許由相傳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後被葬在箕山,後人稱為許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動於穎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年許國之地。
【陳】1、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為虞舜之後裔。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媯滿於陳,媯滿為陳侯,稱胡公滿,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厲公的兒子出奔到齊國,以國為氏,稱陳氏。
2、出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留,避居陳留。二是陳泯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三是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後陳孟璉,居於固始,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3、出自白永貴之後。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後裔也多改陳姓,是為萬年之陳氏。
4、劉矯的後裔也有改陳姓的。
5、南北朝時,鮮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復姓為中文字單姓,稱陳氏。
【黃】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黃國(今河南信陽地區潢川縣),黃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
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後裔。
【李】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曆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中文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林】林姓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的姓氏,相傳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來。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員,在商紂王時擔任少師之職,以忠正敢言知。紂王昏庸無道,他多次進言匡諫,後來因此獲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陳氏為躲避官兵追殺,逃難於長林石室,生子名堅,因生於林被周武王賜以林為姓,史稱林堅,被林姓人尊為受姓始祖。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還有其他來源。相傳東周時,周平王有庶子名開,字林。子孫以他的字為姓,姓林。後來,他又生子英,英生茂、慶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陽,這支林姓也起源於今洛陽所在的南郡,譜書也因此稱他們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時,鮮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運動中也改姓林,並注籍為河南洛陽人。以上三支林姓是當今林姓的主要血統所出。
【慕容】1、出自漢代,以寺廟名稱命姓,稱慕容氏。
2、慕容氏是鮮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三國時,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率領族人遷居遼西,曾隨同司馬懿征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立下戰功,被封為率義王。莫護跋在荊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縣境內)建立國家。據說當時北方的漢人流行戴步搖冠(一種帶有懸垂裝飾物的帽子),莫護跋見了也很喜歡,也做了一頂,整天戴在頭上。鮮卑人見了他這種打扮,都稱他為"步搖",因當地語言"步搖"同"慕容"讀音相近,所以傳到後來就成了"慕容"。莫護跋的後人便干脆以此作為部落的名稱。西晉時,慕容廆占領燕北、遼東一帶,自稱鮮卑大單於,他的兒子慕容皝後來建立前燕國,從此正式以慕容為姓。東晉十六國時,慕容氏在北方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等國,前後曆時七十多年。
【南宮】1、周文王"八士"之一有南宮氏,其後以南宮為姓,稱南宮氏。
2、春秋時,魯國大夫孟僖子的兒子叫作仲孫閔,他居住在南宮,他的後代遂以其居住地命姓,稱南宮氏。
3、春秋時,魯國有個叫闕的人,因居住在南宮,遂以"南宮"命姓,稱南宮闕,他的後人遂以南宮為姓。
【孟】孟氏,發源於春秋的魯國公族。魯國的開國君主是周公旦的長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麼孟氏應該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孫。
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魯桓公的庶子慶父。慶父是個品行極坏的人,與其嫂、魯莊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沒有子嗣,他與哀姜密謀,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開為魯君繼承人。莊公死後,其小弟季友按照莊公的意願立莊公之子開,就是緡公。後來,慶父又派人殺死緡公,欲自立。因此,魯國人非常恨他,都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國。季友用賄賂求莒送歸慶父,慶父在歸國途中自殺。這時任魯相的季友,讓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為避諱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後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慶父欺君,其子孫改姓,都發生在魯國,魯國建都於曲阜(今屬山東),所以這支孟姓出自山東。
另外,春秋時期的衛國,也曾出現過一支孟氏。衛國,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約在今天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帶。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衛靈公之兄孟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孟,這樣推溯起來,其始祖同樣是周文王。換句話說,這兩支孟氏分別起源於山東和河南兩地;魯國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衛國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與康叔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士統統是一家。
【彭】1、火神祝融之後,以國為氏。相傳陸終為古祝融之後,生有六子,三曰彭祖帝堯封彭祖於彭(今江蘇徐州市),為大彭氏國。大彭氏國於商朝被滅後,子孫以國為氏,就是彭氏。彭祖原姓篯名鏗。據說他年輕時做了一碗野雞肉羹獻給上帝,上帝吃得高興,就賜他長壽。他經曆夏商兩代,活了八百多歲,所以人們稱他彭祖。商朝時,商王派人向他討教長壽的祕訣,他卻回答說:"我幼年時父母雙亡,從小就身體不好。長大後,又碰上犬戎入侵,流落西域一百多年。我從年輕時到現在,已經死了四十九個妻子,失去了五十四個兒子,經曆的人生憂患實在太多,精神上大受影響。象我這樣的人,本來就先天不足,後天又保養不好,所以現在身體弄得如此干瘦枯槁,恐怕快要不久於人世了,哪里還談得上什麼延年益壽的方法呢?"說完就長嘆一聲,飄然而去。
2、祝融之後有八姓己、董、彭、禿、妘、斟、曹、芊。周滅之。彭為八姓之一。
【潘】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子畢公高後。畢公高封其子季孫於潘,附庸於畢國。據說其地在今陝西省北部,子孫以採邑命氏。
2.出自羋姓,春秋時楚國有潘氏,見於家傳者始租為潘崇。
3。出自北方鮮卑族,後魏時,代北鮮卑有姓破多羅者,後改潘氏。
【歐】1出自歐冶氏,與區同出於一個源流。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歐冶子,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歐冶子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做為姓氏,形成了歐姓。有的去掉欠字為區姓。歐與區音同。
2出自姒姓。與歐陽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余,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到春秋的時候被吳國給滅掉了。十九年,鉤踐又復國。到鉤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後來雖然也有歐陽、歐侯省姓為歐,但是起源仍為這一支。
【馬】1、出自嬴姓,為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其始祖為趙奢。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孕生子大業。大業之子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傳至季勝有個曾孫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在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趙城),稱為趙氏。後建立趙國。戰國時趙王有子叫趙奢,以善於用兵著稱。因功卓著被趙惠文王封在馬服,稱為馬服君,死後便葬於封邑,其子孫最初以"馬服"兩字為其姓氏,後省去"服"字,遂有馬氏。世居邯鄲。史稱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馬慶祥,人居臨洮狄道(今甘肅省境內),遂以馬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亦為馬氏。金元以後,為**大姓。
【廖】1、出自己姓,為上古時期廖叔安之後裔。相傳帝顓頊有個後裔叫叔安,夏時,因封於廖國,故稱廖叔安,其後代以國為氏,稱廖氏。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後裔。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因受封於廖,其後裔也有以廖為氏,稱廖氏。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夏時受封於蓼而得姓。楚穆王四年滅英、六二國,其後子孫有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即廖氏。
4、為繆、顏二姓所改。繆、顏二姓皆皇帝所賜,殷紂王執政時,殘酷無道,繆、顏二姓有隱居於黃河西北,改姓為廖。
【蒲】1來源於一種稱為蒲草的植物。東晉時期怔北大將軍、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個水池,里面長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後都感到奇異,於是人們就把他家稱為蒲家。得到蒲姓。
2同樣源於蒲草。傳說古時西羌族的酋長的家中有一個池子,其中生長的蒲草長約五尺,節子象竹節一樣,人們於是把酋長一家稱為蒲家,後來他們家也以蒲為姓。
3來源於封邑名。相傳夏朝時舜帝的子孫被封在蒲阪,於是他的子孫就把蒲作為自己的姓氏。
【濮】1、出自有虞姓,是舜的後代。虞舜為炎黃部落首領時,其子孫散封於濮地,其後代遂以地名為姓,形成濮姓。
2、出自高陽氏,是顓頊的後代。顓頊帝裔孫陸終之後,有另居於濮者,其後以地名為姓。
3、出自姬姓,是衛國康叔的後代。春秋時,衛國有大夫封於濮(今河南濮陽市東濮城),其後以封地為姓,稱濮氏。
4、以國為姓,周朝時,有百濮國(在今湖北石首縣南),國人以濮為姓,亦稱濮氏。這支濮姓,也出自熊姓。
【仇】1、出自九吾氏。夏代時,九吾氏為諸侯,商代立國號九,商末,紂王殺九侯。其族人避居各地,不少人加入人字為仇姓。
2、為春秋時宋國大夫仇牧之後。仇牧為在蒙澤(在今河南商丘東北)被殺的宋緡公報仇而討伐宋萬。宋萬在自家宅門外與仇牧展開一場惡斗,仇牧被宋萬摔死。仇牧的後代便以他的名字仇為姓,稱仇氏。
3、出自侯姓。後魏時有中山人侯洛齊,本為侯姓,後為仇氏養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時,他以平涼州功高,拜為內都大官,其後漸成望族,成為中原仇姓一支。
【孔】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曆史傳說時期。遠古皇帝時代已經有孔姓,因當時有個史官,叫孔甲,曾經作《盤盂》一書,但是因為孔甲之後沒有孔姓世系資料,所以一般認為孔姓源於子姓,而源於子姓之孔又有三種說法:第一、跟據宋代的《廣韻》記載,契是商族的始祖,為子姓,曆經十四代,傳到成湯,滅下桀,建都於亳。成湯是一個聖明的君主,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他字中的"乙"組合起來定為姓氏就是孔氏。
第二、據唐人林寶《元和姓篡》所說,西周初期,由殷縐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的宋國,為子姓。微子啟死後,其弟衍繼位。其曾孫的玄孫正考父,是宋國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稱孔父嘉。春秋時期孔父嘉的後代,以孔為氏,就形成了這支孔氏。
第三、另據《姓考》等書的記載,春秋時期鄭國(今河南新鄭)有出自姬姓的孔氏,衛國(今河南滑縣東)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陳國(今河南淮陽)有出自媯姓的孔氏。
【姜】1、姜姓來源於遠古的炎帝神農氏。關於這種說法,在許多文獻如《元和姓氏》、《說文解字》、《新唐書》中都有記載。《水經注》:“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身為我國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神農氏,出生於陝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於是他就於是以姜作為自己的姓,子孫世代相傳。姜姓與姬、媙等20個古姓均起源於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與姜同為神農氏後裔的還有以“齊、甫申、呂、紀、許、向”等8氏為姓的。而作為神農氏嫡系的姜氏後裔,國七雄之一。
2、出自亙氏改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亙庭昌唐上元中準制改為姜氏。”
【錢】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將錢氏列入"以官為氏"類,說:顓帝曾孫陸終生彭祖,裔孫孚,周錢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據《史記。楚世家》記載,陸終是顓頊的曾孫,他的妻子懷孕三年,剖腹產,生出6個兒子,"三曰彭祖"。彭祖是有名的大壽星,《世本》說他"姓箋,名鏗,在商為守藏史,在周為柱下史,年八百歲。"他的後裔彭孚,在西周任錢府上士(錢府,掌管錢財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職為姓氏,就是錢氏。
因西周建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彭孚必在京為官,故錢姓形成於陝西。
【孫】1、出自姬姓,為衛國國君康叔的後代。拒《元和姓篡》所載,周文王弟8子康叔為衛國國君,其九世孫叫惠孫,惠孫有個孫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孫氏。因此他又叫孫仲。孫仲的子孫世居汲郡,是為河南孫氏。
2、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孫叔敖時楚國期思人,字孫叔,在他任楚令尹時,因教化民眾,曾在期思開發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擁護,其子孫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稱孫氏。
3、出自媯姓。春秋時,陳(為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因事逃到齊國後,改姓田,田完的5世孫無宇次子田書,為齊國大夫,因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後來齊國內亂,孫書的後人出奔吳國。吳將孫武,其後也。是為山東孫氏。
【周】1、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2、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黃帝的兒子後稷,姓姬。後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如周平王之後,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我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後。周公旦之後。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為周的。如唐玄宗時,有姬氏因避帝名諱,故而改姓周。元時,有蘇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納的,後梁時賜姓周。北魏時有鮮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時,代北復姓賀魯氏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中文字單姓周氏。
【王】1、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言進諫,使王上大怒,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王家”,就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後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
2、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源出古君王後裔,世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後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5、出自春秋時魏獻子之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後業魏亡於秦,其王族避難於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於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後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曆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7、出自少數民族。據《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
8、出於自改姓為王氏的。舉如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後自改姓王;隋代有個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後,也自改姓王;五代時人劉去非,自己改名換姓叫王保義,其子孫延襲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趙】1、出自嬴姓,形成於西周,祖先是伯益,具體始祖是造父。伯益為顓頊帝裔孫,被舜賜姓嬴。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侖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周穆王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到戰國初年,叔帶的12世孫趙襄自聯合魏氏、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公元前】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其王室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以國名為姓,稱趙氏。
2、出自他族改姓。
【白】1、出自顓頊帝羋姓後裔。相傳顓頊帝的後裔陸終娶鬼方氏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連的後裔熊繹在荊山一帶建諸侯國,定都丹陽。公元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689年遷都郢,改國號楚。楚平王時,太子建因做晉軍襲鄭國的內應而被殺,太子建的兒子熊勝便逃到吳,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孫子惠王即位後,楚令子西把熊勝招回國,任巢大夫,封在白邑,稱為白公勝。可晉國伐鄭,子西出兵救鄭,白公勝因子西言而無信,發動政變,殺死子西,囚禁惠王,並著手改革朝政以爭取民心,但以失敗告終。他自殺後,其子孫便以祖輩封邑為氏,稱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孫虞仲的後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視。他有二子,一曰西乞術,一曰白乙丙。白乙丙官拜秦國大夫,其後人以字為氏,就是秦國的白氏。
3、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4、遠古時期,我國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領炎帝有一個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脈,為疏通水道做出了貢獻。其子孫便以"白"為姓,稱白氏。
【曹】根據《元和姓篡》的記載,中國的曹姓,最初是顓頊嬴姓的後代。綜合各種史料,曹氏的源流有三:第一、起於黃帝姬姓的後代。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叔振鐸被封於曹,建都陶丘,成為始封之君,也就成為曹氏的始祖。
第二、由邾姓改姓為曹。提起曹氏姓源,往往同朱氏聯系起來。這是因為朱姓源於周時的邾國,而邾國本來是曹姓所建。顓頊帝的玄孫陸終生有六子,其中第五子安被周武王封在邾國。古代邾國貴族一直以國為氏。後來邾被為楚所滅,安的子孫,一部分改姓朱,一部分則改姓曹。這兩支曹姓子孫都發源於山東省境內,所以,早期的中國曹姓人都來自山東。
第三、古代曹國人來中國後以曹為姓。古代的曹國,大約在今烏玆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的北方和東北方一帶。《北史》、《隋書》等書記為昭武諸國之一。當時,有曹國人來中國,有的以曹為姓,傳之後世。
【丁】1、出自丁侯的後裔。丁侯為殷商諸侯。周武王討伐殷紂時丁侯因不從而被周所滅,其祖孫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為氏。
2、出自姜姓,為姜太公的後裔,其始祖為姜伋。
3、為孫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江表傳》雲:"孫權因孫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別其族為丁氏。"所以,後世的丁姓中國人之中,特別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因為孫氏傳自周文王第8子康叔。
4、出自子姓。春秋時宋國有大夫宋丁公,死後,其子孫以謚號為姓氏,稱丁氏。
5、曆史上的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區)人名中,最後一個字是"丁"的很多,進入中原漢化以後往往改姓丁。如《靈山房集高士傳》雲:"鶴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為烏祿丁,又有從兄士雅漠丁,鶴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義,後世遂以鶴年為丁姓。”
6、出自於氏所改。據《楓窗小牘》所載:"宋有無賴子於慶,欲依丁謂,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後果得意。”
【晁】1源於姬姓。是一個以祖上名字命名的姓氏。是周景王小兒子朝的後代。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崇愛小兒子王子朝,於是打算將他立為太子。但是事情還沒有辦完的時候景帝就心臟病突發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個兒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於是他乘這個機會暗中勾結晉國的君臣作為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爭奪王位。這時,執政的卿士單氏和劉氏擁立了另一個王子猛作為國君,稱為周悼王。王子朝發動周都部分貴族和失去官位的舊貴族的子弟起兵,趕走了悼王。這時晉國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歸國復位。不久以後,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繼位,稱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貴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趕走了敬王,自立為王。三年以後,周敬王在晉軍的幫助下復位。王子朝帶著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國。王子朝的子孫後代後來並以朝為姓,稱為朝氏。晁是朝的古字,因而又寫做晁氏。晁與朝古代的時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2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為姓。春秋時期,衛國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孫後代便以晁作為他們的姓氏。
【鄧】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為姒姓)。相傳夏朝時帝仲康有子孫封在鄧國(今河南鄧州一帶),鄧君的後世子孫就以國為氏,稱鄧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經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於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姓鄧,史稱鄧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第8子李從鎰,受封為鄧王。公元975年南唐為北宋所滅後,宋太宗下令緝拿南唐宗室,李從鎰之子天和出逃,以父親封地為氏,其後世子孫遂稱鄧氏。
【崔】崔姓出自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有將近三千年的曆史,曾經長期是山東望族和中國著姓。根據多種古籍的記載,崔氏出自姜姓。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於臨淄(今山東淄博市),開國君主是呂尚。呂尚本來姓姜,因為他的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呂尚的兒子丁公佶,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來應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而自己則住到食採地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後來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而這位丁公佶,相傳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兒子。由此可見,崔氏中國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後代,追本溯源還是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的子孫。他們的得姓,算起來大約有三千年的曆史了。
【戴】1、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謚好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謚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謚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為氏。
3、據《鼠璞》載,殷氏有改戴姓的。武王滅商後,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柴】春秋時期,孔子有個學生叫高柴,高柴的孫子以祖父的名字為姓,叫柴舉。柴舉的後代就以柴為姓,世代相傳。
【程】1、出自風姓,以國為氏,為重黎之後。據《通志氏族略》、《廣韻》等所載,相傳上古時高陽氏委派其孫重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靈;封重弟黎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其子孫世襲該職。商時封重黎之裔孫於程(今河南洛陽市東,一說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建立程國,稱程伯。其子孫後以國為氏,稱程氏。即河南或陝西程氏。
2、出自商、周之際的伯符之後。伯符乃重黎之後,曾向周王獻“三異之端”,即“泰山之車、井中之玉和雙穗之禾”,遂被封於廣平的程地,後世子孫以邑為氏,是為河北程氏。
3、以地為氏。據《萬姓統譜》、《元和姓纂》等所載,周宣王時有重黎的裔孫程伯休父失其官守,入朝為大司馬,又因克平徐方(即周之薛城,故址在今山東滕縣東南薛故城)之地,立有軍功,被封於程邑(今陝西咸陽市東,一說今河南洛陽市東),其後子孫有以官名為氏,稱司馬氏;又有以地為氏,稱程氏。
4、出自姬姓,為荀氏後裔所改,以邑為氏。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公元前11世紀時,周公旦公封諸侯,周文王第10子(一說第17子)受封於郇(近山東臨猗縣),史稱郇侯、郇伯。春秋時,郇國為晉國所並,其子孫以原國名“郇”為氏,後去邑旁,加草頭為“荀”氏,春秋時,晉國公族叔受封於荀邑(今山西省正平縣西),其後以邑名“荀”為氏。又據《左傳杜預注》所載,春秋時,晉國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長子或妾生子)食採於程邑(今山西新絳縣東北),其後以邑為氏,稱程氏,是為山西程氏。
【東方】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孫中有個叫羲仲的,出於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東方),世代執掌東方青陽令。他的後代子孫遂以東方命姓,稱東方氏。
2、出自張姓,是漢代文學家東方朔的後代。東方朔本姓張,他的父親張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親田氏生下他三天後也死了,他右鄰居撫養成人。因為他出生時正值東方天亮,所以起名叫東方朔。他的後代子孫遂以東方為姓,稱東方氏。
【狄姓】1、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於周代。周代的時候狄族活動於齊、魯、晉、衛之間。後世的子孫於是以族名為自己的姓氏,稱為狄氏。
2、是以國為氏的姓氏。出自參盧氏,為炎帝的後裔。他們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發源於山東省境內。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後裔,因為在參盧居住,所以又叫做參盧氏。周成王封他於狄成(今天的山東省高青縣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國。這個國家滅亡以後,國人便以國為氏,姓狄。
3、出自高車氏》據《北史》記載,中國的西北部有回鶻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車氏的,後來分化出來改叫狄姓。
4、唐昭宗賜姓。根據《五代史》的記載,唐昭宗的時候,曾經捕獲契丹族的首領楊隱,劉】1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2出自姬姓,為周太後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3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一、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於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於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二、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後,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為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復姓獨孤氏改為中文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杜】據傳,黃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還有學者認為,杜氏子孫是上古杜康之後。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曆史了。
另外,後魏時代北人獨孤渾氏有的也改為杜氏。
【鞏】1、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姓的姓氏。周朝周敬王有個同族卿士簡公收封於鞏(今河南鞏縣),稱為鞏簡公。鞏簡公一度執掌朝政,他鑒於周王室的曆次內亂,大多因為貴族掌權而引起的。於是他便錄用從各諸侯來的人士,而不再任用王族子弟為官。這項措施,引起了王族子弟的不滿。後來王子朝作亂,將他殺害了。他的子孫便原封邑名"鞏"命姓,稱鞏氏。
2、古代羌族姓氏。古代羌族姓氏中有鞏姓,如鞏廉玉。
3、出自春秋時晉國大夫鞏朔的後代。
【馮】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2、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房】房氏出自陶唐氏,是堯的後代。堯有個兒子開始被封於丹水,人們稱他為丹朱。因為他沒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堯就把帝位讓給舜了。舜又把丹朱封到房(今河南遂平縣),建立房國,為房侯。丹朱的兒子陵,以父封地為姓,稱房陵,其後遂為房姓。
房姓望族居清河(今河北清河縣東)。堯之子丹朱,舜封為房邑侯,其子陵,以父封地為氏,其裔孫雅為清河太守,始居焉,今房姓稱清河郡,本此。
【公孫】公孫復姓起源很多。春秋時,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多喜歡稱公。按照周朝制度,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為太子,其他的兒子便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他們的後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孫為姓,因此,公孫並非一族一姓的後人。最初出現的公孫氏是在上古時期。《路史》載:"神農用母弟勗,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後以公孫為姓。軒轅帝初名公孫,後改姬。"《廣韻》載:"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通志》載:"公孫氏,春秋時諸侯之孫,亦以為氏者,曰公孫氏,皆貴族之稱。或眼黃帝姓公孫,因以為氏。”
【範】出自祁姓,為杜氏後裔。舜時,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在傳至堯裔孫劉累,後劉累遷居魯縣,稱系韋氏,商末,遷於唐。周成王時,唐被滅。唐貴族遷到杜,為伯爵國,稱唐杜氏。周宣王時,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桓因宣王一寵妃誣告被屈殺後,其兒子隰叔投奔晉,為士師,他的兒子士蒍以官名為氏,子孫稱為士氏。士蒍的孫子士會任晉中軍元帥,執掌國政。士會先得到封邑隨,後得到範邑,所以又稱隨會、範會,他死後,又稱範武子。他的子孫後分為士氏、範氏和隨氏。後有範文子、範宣子、範獻之,世代為晉國上卿。晉靜公二年,範氏或遷入魏國或遷入秦,或遷至南陽。
範氏又有外族一系。晉時,,南蠻有林邑王範文,初為夷師範椎之奴,後為林邑王範逸輔佐,後因林邑王無子,範文自立為王,使這一支範氏不斷繁衍壯大。
【管】1、來源於周文王的第三子。武王滅商以後建立了周朝,把叔鮮封在管,建立了管國,讓他與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遺民。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因為成王年紀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認為周公旦的統治不利於周王朝,於是聯合發動了叛亂,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於是被殺,管叔死後,他的後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為姓氏。
2、來源於管仲。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是周穆王的後代,後來在齊國作了宰相,幫助齊桓公治理國家。管仲的後代也姓管,稱為管氏。
【獨孤】起源於北魏時代北鮮卑部落,本姓劉,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後代。劉秀之子劉輔的裔孫劉進伯官度遼將軍,在攻打匈奴時失敗,被囚禁於獨山(今遼寧海城境內)之下,他的後代有屍利單於,為谷蠡王,號獨孤部,傳至六世孫羅辰時,隨北魏孝文帝遷居洛陽,遂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稱獨孤氏。
【谷】1、以國為姓,戰國時期齊國的公子尾孫被封於夾谷,他的後代於是以國為姓,稱為谷氏。
2、出自嬴姓,與趙、秦同一個源流。他們都是黃帝的後裔,傳至舜的時候,被賜姓為嬴。嬴氏的後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於秦谷,後來成為秦國和谷國(在今天的湖北谷城),秦為公爵,谷是伯爵。春秋時谷國的後代開始以谷為氏。
3、為其他的姓氏改過來的。北魏的時候,代北復姓有谷合氏,為鮮卑族,進入中原後改為單姓谷;唐代有“九經書庫”之稱的谷那律,復姓谷那,本來是東夷人,後來他的後代都改姓單姓谷。
【關】1、顓頊德後裔董父為帝舜養龍,被封為豢龍氏。上古豢、關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後來又寫作關龍氏。夏帝桀暴虐荒淫,用酒作池。酒槽堆成小山,他在旁邊通曉暢飲,不理政事。有個賢臣叫關龍蓬的前去勸諫,触怒了夏桀,結果被囚禁起來殺死。關龍蓬的後代後來改姓關,稱關氏。
2、以官名為姓。春秋時期,周大夫尹喜在函谷關任關令。相傳老子西游出關時,為尹喜寫下《道德經》五千言,尹喜將此書傳播於世以後,也追隨老子成仙了。尹喜的後人以他的官名為姓,也稱關氏。[bookid=2871585,bookname=《灵噬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