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寒蝉】【傅】1、出於殷商名相傅说的後裔,也即商王武丁发现大臣的地方命名的姓氏。相传自从盘庚将商都迁至殷墟以後,商朝只是兴旺了一个很短的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时,国势衰微,武丁决心振兴朝纲,可是举目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一直为此忧虑。後来武丁有一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叫说的圣人,那人的背有点驼,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着绳索,状如囚徒。神人说:"这就是你要找的圣人。"武丁醒後,令人按梦中说的模样画成图像,命群臣四处寻访梦中的圣贤,结果在虞、虢之界一个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了一个叫说(音同越)的奴隶,便将说带到朝中。後来,说果然帮助武丁治理朝政,使武丁在位时期成为商朝後期的极盛时期,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

    2、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大由(唐侯丹朱之子)封於傅邑,故其子孙便以地为氏,也称傅氏。

    3、出自赖氏改傅姓。赖氏族人有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

    4、清代,有部分满洲贵族也改姓傅。如傅恒,满洲镶黄旗人,本姓富察氏;傅开,满洲正白旗人,本姓郎佳氏;傅腊塔,满洲镶黄旗人,本姓伊尔根觉罗氏。

    【段】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政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後代。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大儿子庄公的时候难产,生二儿子叔段的时候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让段叔继承王位,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後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段叔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知道後立即派兵讨伐段叔。

    2、出自复姓段干木的後代。战国时期有复姓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後到魏国,他的後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就是山西段氏。

    3、出自辽西鲜卑族後裔。西晋时有个部落首领段务目尘,被封为辽西公。他的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後来与汉人杂居後多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姓。

    4、云南蛮段氏。魏末短延末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到朝廷作官後被拜为云南刺史,後传下这支段姓。

    【耿】1、以地名为姓。商代有君王名祖乙,他的国都从相迁到邢,後来的盘庚又把都城迁到毫。邢,在今天的河南省温县东。邢的读音,古代读做耿。盘庚迁都後,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邢。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为自己的姓氏。後来为了与读做xing的邢姓相区别,将这个姓的写法改做耿。

    2、出自姬姓。商代末年有耿国,在今天的陕西省龙门县南,周朝建立後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人於耿,又为诸侯国,春秋时又被晋国灭。原晋国公族多以原国名“耿”作为自己的姓氏,成为耿氏的一支。

    【蒋】出自姬姓,以国名命姓。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後来蒋国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後代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称蒋姓。《元和姓纂》中记载:"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子孙氏焉,国在汝南期思县。"期思县因期思公复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滨县城东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邻死河,系春秋时楚灭蒋後所置,属於汝南郡,魏、晋时改属弋阳郡。因此,蒋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滨。

    【胡】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後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後裔,黄帝子孙,并非後来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胡氏还有两支源於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後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後,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

    【何】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後。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於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後裔後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後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後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2、唐代"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後,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後也有以何为姓的。

    【郭】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後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於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後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於西虢,虢仲(一说虢叔)於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於是,位於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於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後梁有成纳,後冒姓郭氏;後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後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江】1、出自嬴姓,为颛顼裔孙伯益之後。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以後就怀孕了,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时就赐他嬴姓,这样,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传至十几代,经夏、商,至西周时,伯益的後裔受封於江,春秋时被出国所灭,子孙就以国名为氏而姓江。

    2、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饿支庶子孙受封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县东,一说在今广东省翁源县东),後以邑名"翁"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个儿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次子处恭,分姓江,其子孙也姓江。

    【霍】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後代。周文王第八子,周武王的弟弟叔处,是武王的同母兄弟。武王临朝执政後,封叔处於霍(今山西霍县南),建立了霍国,人称霍叔。周武王灭商後,既想让商代的贵族得到安居,但又提防他们叛乱,就将商代的一部分贵族迁居到山东、山西一带,并封自己的亲族到那里,以便监督,霍叔就负有这种责任。

    【简】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後代,以谥号为姓。春秋时,晋国有大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武王为文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经居住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狐鞫居的族人狐射姑与太傅阳处父不和,鞫居为他刺杀阳处父,结果被赵盾处死。狐鞫居的封邑在续,死後谥为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後代便以其谥号为姓,称简姓。

    2、出自耿姓,为三国时蜀国简雍之後。简雍本姓耿,幽州人读"耿"与"简"同音,遂变为简姓。

    3、出自检姓。汉代时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姓简。

    【纪】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後,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个後代於纪(在今山东寿光县东南),建立了纪国,到古代春秋时,纪国被齐国所灭,纪国王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纪。

    【季】1、出自姬姓。春秋时,鲁庄公的弟弟季友平定了庆父之乱,子孙以他的字命氏,称为季孙氏,在鲁国执政。季友的孙子季孙行父执政时,举贤任能,分财济贫,受到国人爱戴,谥号季文子。季孙氏後来简称季氏。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执掌国政,当时几代鲁君都昏庸无能,以致出现了人民只知道有季氏,不知道有鲁君的情况。季氏後人以季为姓。

    2、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後代。颛顼帝裔孙有陆终,生六子,有子叫季连,因排行为"季",他的後代子孙就以单姓"季"作为姓氏,有的以复姓"季连"作为姓氏。

    【贺】1、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她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後两人再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於是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引起了朝上朝下对庆氏的不满,後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吴王噶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庆纯改为贺纯。史称贺姓正宗。是为江苏贺氏。

    2、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後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後,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中文字单姓贺氏。是为河南贺氏。

    【罗】1、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後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後人尊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後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於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2、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一是,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实行汉化,将原鲜卑族复姓多罗氏、叱罗氏皆改为中文字单姓罗。二是,唐代,西突厥(游牧於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亚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可汗斛瑟罗归附长安,留居中国,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後简为罗氏。三是,赖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战国之时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的。四是,清代爱新觉罗氏中有的也改姓罗。

    【卢】1、出自姜姓,为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因居於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四岳,他们与姬姓周族结成联盟,最後终於打败了商纣王,灭了商朝)神农氏之後裔。西周时,有炎帝的後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於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名尚。

    2、出自复姓改单姓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以"卢蒲"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到後来,纷纷改了单字的卢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後,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中文字单姓卢氏。

    3、出自他姓赐卢氏。隋炀帝时,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

    4、出自他姓改卢姓。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着,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後周初改姓卢氏。

    【方】1、出自姬姓,以字为氏。西周後期宣王时有大夫方叔(姬姓,字方叔),因功受封於洛(今河南洛阳),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称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2、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之後裔。传说神农有後裔开始得雷姓〈?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於方山(大致为今河南叶县南),其後子孙有以地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後。亦为河南方氏。

    3、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於翁山,後以邑名为氏姓"翁"。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焦】1、出自上古神农氏,以国为姓。周武王立国之後,封神农氏後代裔孙於焦(今河南陕县焦城),建立焦国,其後以国为姓,遂为焦氏。

    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朝时,有王室同姓诸侯国焦国,後被晋国所灭,原焦国王族遂以国名掺箶为姓。

    3、古代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少数民族中有焦姓。

    【金】1、出自少昊金天氏。相传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己姓子孙,少昊死後被尊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西方属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的後裔就有以金为姓的,称金氏。

    2、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後。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叫日磾,在汉武帝时,归顺於汉室。由於他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遂被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就统统姓了金。

    3、为刘姓改姓为金氏。唐末五代时,吴越国(十国之一)开国之王钱鏐的"鏐"与"刘"为同音字,为了避嫌,便将吴越国中的刘氏改为金氏。

    4、除上述三支外,还有六个来源:一是南北朝时羌族中有金姓;二是唐时新罗国有金姓。新罗国(今朝鲜半岛)王姓金;三是明永乐年间,成祖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署来降,赐姓金氏;四是元时有金覆祥,其先本为刘氏,後改为金氏;五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本姓张,後改姓金氏;六是清代爱新觉罗子孙中多有姓金的。

    【侯】1、出自姒姓。是夏禹的後代,相传夏後氏的後裔有的被封於侯,子孙以地为氏,称为侯氏。

    2、直接传自黄帝至轩辕氏姬姓的後代。我国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晋国,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国。而侯氏正是出自晋国的公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所杀,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而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是为侯姓。

    3、来自叔段。春秋时,郑国的叔段因要谋反的动机被哥哥庄公发觉而讨伐他,他逃到共这个地方,被称做共叔段,他死後,郑庄公赐其子孙共仲为侯氏。

    4、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将复姓改为侯姓。北魏代北鲜卑族复姓古口引氏、侯奴氏、古引氏等姓氏改姓为侯氏;北魏有侯植,先赐姓侯伏,继而姓贺屯,最後改姓侯;随魏文帝南迁洛阳的少数民族中,有侯莫陈氏改为单姓侯氏。

    【洪】1、为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後--共工的後代。共工本姓共氏,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後失败。传说他失败後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时,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镇压了他们後,就把他们放逐到了江南蛮荒之地,共工氏的後人在江南定居後,为了让後世子孙记住他们的祖先作过水神,就给共字加上水旁,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形成了洪姓。

    2、以国为姓。西周时,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国,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共伯的後代就用国名"共"作为自己的姓氏。後来因为避仇改为洪姓。

    3、为避讳改姓洪。如豫章宏氏,为避唐明皇忌讳,改姓洪。五代时参知政事刘弘昌、刘弘果二人,为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之讳,遂改"弘"为"洪",并改刘姓为洪姓。

    【柯】1、出自姬姓,始成於春秋。吴国有个叫柯虏(卢)的人,是吴王的儿子。他的後代就用他名字中的"柯"字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2、出自姜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後裔。为姜子牙的嫡系子孙,源出齐国。

    3、北魏柯拔氏改姓柯,其後世子孙称柯氏。

    4、古代羌族、鲜卑族中都有柯姓,其後代子孙亦称柯氏。

    【屈】1、夏代时有屈骜,曾经被夏王启讨伐。他是屈氏的祖先。

    2、以封地命姓,出於芈姓,其始祖是春秋时楚国莫敖。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官至莫敖,位於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於屈地(今湖北秭归),把屈作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称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後代以封地命姓,遂称屈氏。战国时,屈氏、景氏、昭氏成为楚国公族中有势力的大宗。

    3、北魏孝文帝时,有代北复姓屈男氏、屈突氏改为屈姓。其後子孙亦称屈氏。

    【连】1、出自远古颛顼高辛氏。颛顼的曾孙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惠连,他的後代於是就以他们祖先的字作为姓,於是形成连姓。

    2、从官职而得来。出自春秋时期的芈姓。楚国公族有连敖、连尹的官职,後来这两个官职就作为姓氏传了下来。

    3、出自姜姓。是春秋时期齐国公族的後裔。齐国大夫连称的後代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为连姓。

    【吕】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後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後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後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後,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中文字单姓吕氏。五代後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中文字单姓吕氏。

    【任】1、由远古妊姓衍传。人之所以得生,在於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後传为任姓。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

    2、出自黄帝的後代,为天子赐姓。相传黄帝有25子,其得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後裔就以任为氏,即为任氏。

    3、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後裔,以国为氏。相传黄帝少子禹阳被封在任国,其後裔以国为氏,姓任。

    4、出自风姓。任,为风姓之国,实太皞氏(即上古的伏羲氏)之後,战国时灭亡,居者以国为氏。

    5、历史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有腥任的,其後代亦姓任氏。

    6、元代王信之子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後代亦称任氏。

    【邱/丘】1、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後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於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後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史称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於鄫(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後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

    3、出自妫姓,以地为氏。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有宛丘,邾国(传为颛顼後裔挟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後,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中文字单姓丘氏。

    这几支以丘为姓的宗族,後来大多数都改了邱姓。满清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时的"丘"与"邱"通用)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时,才由於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民国初,晋代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写作丘逢甲,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结果现在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朱】1、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後裔。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後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於鲁国邹县。春秋时,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於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後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2、朱虎是舜帝时的大臣,他的後代有以朱为姓的。

    3、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後裔逃至砀(今江苏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4、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後,有鲜卑族复姓浊浑氏、朱可浑氏改为中文字单姓朱氏。

    【秦】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後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後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伯益的後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後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後,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2、出自姬姓,为文王的後裔,以邑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後裔食采於秦邑,其後有以邑为姓,称秦氏,史称秦姓正宗。

    3、古代大秦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大秦即罗马帝国。东汉、晋朝时大秦皆曾遣使来中国通好,有留居不归者,以"秦"姓传也。古时西域称中国为秦,後来西方国家通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之变。

    【汪】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後。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後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後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後。

    商、周後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後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上官】1、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庄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兰的後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

    2、亦出自芈姓。战国时,楚国公族子弟靳尚任上官大夫,他的後代子孙以职官命姓,称上官氏。

    【唐】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後。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於陶,後来迁於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後,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後禅位给舜,尧死後,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後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後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後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後,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後,其後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孙】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後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後。孙叔敖时楚国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後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後,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後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後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後也。是为山东孙氏。

    【张】1、出自黄帝之後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後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後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於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後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後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周】1、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後代都以周为姓氏。

    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後,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後。周公旦之後。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的。如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姓周。元时,有苏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纳的,後梁时赐姓周。北魏时有鲜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後,改中文字单姓周氏。

    【尉迟】以部落名命姓。前秦时期苻坚攻灭鲜卑拓跋部族,建立代国。後来拓跋邽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与此同时,鲜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迟部落,号尉迟部,如同中华之诸侯国。後来尉迟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迟为姓,称尉迟氏。

    【叶】1、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後代。据史书所载,帝颛顼的後裔陆终有一子名季连,赐姓芈。他的後裔鬻熊很有学问,作过文王的老师。後成王便追封其曾孙熊绎於荆山(今湖北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定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曾孙叫戌,任沈县尹,有称沈尹戌。其後代就有人以沈为姓。沈尹戌後来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敬重。楚昭王十八年战死沙场,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叶公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於楚,得封南阳,更获赐为公,後委其事於子,而退休於叶。其後人便以邑地为姓氏,称为叶氏。由上可见,沈、叶本为同宗。是为河南叶氏。

    2、据《姓氏考略》所载,在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如春秋时吴国的叶雄是也。

    【姚】1、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於若水,居於地丘的後代,因生在姚墟,其後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後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後,找到了帝舜的後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於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於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後,复改为姚姓。

    2、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後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位姚氏。

    3、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戈重,本是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後人,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後代,故而改姓姚。

    【曾】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後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後,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於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後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後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於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袁】袁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妫姓,即为虞舜之後。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後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後封为陈侯(建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阳)

    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於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

    【谢】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後裔申伯的後代。相传炎帝居於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後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後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後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後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继位後封伯夷的後裔为申侯,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字为宣王,宣王继位後,封母舅申伯於谢国,後来这仪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姓,称谢氏。望出陈留、会稽,史称谢氏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2、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後。相传黄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10个小车,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亡散,以国为姓。是为河南谢氏。

    3、为他姓改谢姓。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後改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

    【苏】苏氏姓源有两支:1出自高阳。《苏洵族谱》云:“苏氏之先,出於高阳。高阳之子为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其後为苏、顾、温、董。”後苏氏繁衍於河南、河内,逐渐成为人数众多的一姓。

    2另一支苏姓出自少数民族。汉代辽东乌垣有苏姓。又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拔略氏改苏姓。

    【宋】宋氏,是中国古老而又辉煌的姓氏之一。起源於三千一百多年前的周代。周代的开国之主周武王,是一位以仁德着称的圣君。他举兵功伐嗜酒**、暴虐无道的殷商纣王,纣王兵败**而死,他就代有天下,开启了周朝八百七十四年的皇祚。

    周武王之所以被奉为仁德圣君,自有他的过人之处。在他许许多多为後世塑立典范的德行中,又以他得国之後的念念不忘与汤祚的延续一事,最受後世敬仰。

    周武王在君临天下之後,以仁德为怀,不但没有对前朝的王室"赶尽杀绝",免贻後患,反而为了奉祀商汤,把一大片土地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其爵位还是整个封建制度中最高的一级--公,地位尊贵而崇高。这就是春秋时代宋国的由来,也是此後中国宋氏的起源。

    不过,宋氏固然是源自以国为姓的宋国公族,但却不是纣王的直系血脉,而是纣王的长兄微子启的苗裔。微子启是殷商帝乙的长子,商的始祖契,又是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喾又是黄帝的曾孙,这样追溯下去,宋氏应该是光荣的黄帝直系子孙。

    【石】1、出自姬姓,为石碏後裔。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後,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後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所以,州吁到陈国後,立即被抓了起来,後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於陈,然後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春秋》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2、出自姬姓和子姓。郑国(姬姓)又大夫石癸,宋国(子姓)又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後代都称为石氏。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如,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当时西域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有人迁居中原,遂以"石"为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後,有鲜卑族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改为中文字单姓石氏;十六国时有张氏、冉氏改为石氏;据《北史》载,有娄氏改为石氏者。

    【汤】汤氏系出子姓有二,其始祖均为成汤。

    1、成汤,帝喾(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之子契的14世孙,姓子,名履,又名天乙。他在夏朝末年一举成为商族的首领,由於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得拥护,以至於周围的一些小国也前来慕名归附,其势力便迅速强大起来。他本居於毫,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於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11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後再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枣商朝,定都於毫,死後被谥为成汤。其後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是为河南汤氏。

    2、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後,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传至偃,自立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後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畏祸及,於是又改子姓为汤姓。

    【屠】1、出自九黎族,是蚩尤的後代。相传,上古时代,黄帝与炎帝两个部族联合起来,在涿鹿与九黎族大战,擒杀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遂将其部族人收入自己的部落。其中一部分人愿意归顺的,就迁到邹、屠两地定居,形成邹、屠二姓,均以居住地名为姓。邹、屠二地均在今山东境内。

    2、出自子姓,是商朝王族的後裔。商朝建立之後,分封同姓诸侯,其中一支封於弦国。弦国灭亡後,其族人遂以国名命姓,为弦姓,後来又去邑为屠,称屠氏。

    3、以职业技术命姓。古人有屠宰为业者,其後便姓屠,称屠氏。

    【司徒】1、出自姬姓,是舜帝的後代。尧帝为炎黄部落首领时,舜为尧的司徒官,执掌和管理土地事务,故又名土司。舜的後代子孙有的以其职官命姓,称司徒氏。

    2、春秋时,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後也称司徒氏。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於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

    【施】1、是上古夏朝时,有个诸侯国叫施国(在今湖北恩施县境),国亡以後,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施;2、是古代春秋时,鲁国有个大夫叫施父,他的後代便以施为姓,世代相传。

    【徐】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後裔。相传陷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後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於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於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於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後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於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後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於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後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

    【轩辕】轩辕复姓为黄帝嫡孙,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黄帝曾居於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後代子孙遂称轩辕氏。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

    【西门】1、春秋时,郑国有个大夫居住在郑国都城的西门,他的後代子孙就以"西门"命姓,称西门氏。

    2、战国时,有魏国邺(今河北邻漳县西南邺镇)令西门豹,他的後代子孙有个以其名命姓,称西门氏。後来有的改西门复姓为单姓西氏。

    【吴】1、上古已有吴姓。一是舜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後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後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後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後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後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着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後,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後,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後吴王寿梦的後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着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後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後,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翁】1、来源於周朝时期的姬姓。属於西周昭王的後代。相传周昭王的小儿子生下来的时候双手紧握,别人都掰不开,周昭王去掰,却是应手而开。只见他的小儿子的左手掌的纹路像是篆书的“公”字,右手的掌纹像一个篆书的“羽”字。周昭王於是就给他的小儿子起名叫做“翁”。翁的子孙後代也以翁作为自己的姓氏。

    2、根据史料记载,周昭王的庶子食采於翁山(在今天的浙江省定海县东,也有说是广东省翁源县的)。他的子孙後来就以邑名为姓,世代相袭,形成了翁姓。

    3、上古夏朝初建时期,启为夏王,当时有一位贵族叫翁难乙,相传他就是翁姓最古老的祖先。[bookid=2871585,bookname=《灵噬苍生》]

    ;

章节目录


大鸿儒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牧养众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牧养众生并收藏大鸿儒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