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原来老农在田里耕地的时候,忽然看到村里的一个半大小子王大寿东张西望地从他面前走过,他叫了几声没有回应,又觉得王大寿似乎做了什么坏事儿,所以一路尾随,就见王大寿来到了这个垄上,抡着镢头挖了起来。
他悄悄走进一看,就见大寿跪在地上,手忙脚乱地把什么东西往衣服里包,他轻轻一呼喝,大寿受惊,衣服里掉落一块黄灿灿的金子来,一句话也不说,飞也似地跑了。
老农看到了金子,顿时来了精神,在大寿挖过的地方挖了起来,才挖出了这一坛金元宝。结果被田间巡视的里正看到了,乡亲们都围过来,这一坛金子就交了公。
“王大寿何在?”陈惇道:“速速带来。”
王大寿被带了来,果然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一双眼睛轱辘轱辘直转,问道金子的时候,就道是自己有一天晚上看到了两个人在这里埋东西,他也不知道这两人埋了什么,本来这事儿第二天他也就不太记得了,结果没过两天,又有一个人出现在了垄上,大寿觉得奇怪了,白天就试着去挖,结果挖出来了黄金。
“你看清楚了,”陈惇循循善诱道:“前后两拨人吗?”
“是的,”大寿道:“第一次来的两个人,一个举着灯笼,一个开挖,不过晚上太黑,看不太清楚,也没有听到什么声音。之后来的那个人,我勉强看到了身影,又瘦又高,应该不是第一次来的那两人之一。”
陈惇点了点头,将衙役赶回去复命,自己却没有忙着回县衙,而是抱着薇儿在田里逗了一会儿鸭子,见天色渐黑,才往街市的酒馆中走去。
吴江县地方很小,有一条长街,就是买卖最兴盛的地方,而这长街上有一家酒馆颇负盛名,买酒的人络绎不绝。
“客官里面请,”陈惇在门口没停留一会儿,就被伙计招待进去:“春风酒馆,各种酒都有,您看看您爱喝哪一种?”
陈惇将目光投向店中,只见这不大的酒馆,架子上、地上甚至阁楼上全都堆着大大小小的酒坛,往来舀酒,酒香芳香扑鼻,浸润心脾。
这伙计道:“小官人,您要喝什么酒?不是我吹,我们这儿的酒在苏州可是鼎鼎有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正所谓楼小乾坤大,酒香顾客多。开坛千君醉,上桌十里香。还有客官不远千里,专门来我们这儿买酒喝的呢!”
陈惇哈哈道:“你这儿都有什么酒,敢自称乾坤大?”
“客官您听好了,”这伙计一捏嗓子,有模有样地拉开了架势:“我们这儿有,春秋椒浆酒,杭城秋露白。西京金浆醪,高邮五加皮。汀州谢家红,处州金盘露。长安新丰市,潞州珍珠红。阮籍步兵厨,东坡罗浮春。唐时玉练槌,灞陵崔家酿。王公荔枝绿,拾遗玉露春。更有那黄州茅柴、关中桑落、平阳襄陵、淮安苦蒿、云安曲米、成都刺麻、富平石冻、建章麻姑、荥阳土窟、汾州干和、安城宜春、扶南石榴、辰溪钩藤、梁州诸蔗、兰溪河清——诸酒齐备,倒三尺金樽,只待陶潜善饮之人!”
“好好好,”陈惇听得爽快,道:“果然能倾万里之人!”
“杜大官人来了,”伙计见陈惇一时半刻没有挑选,就先去招待了另一个:“还是老样子,要珍珠红二升,罗浮春二斗,这就给您舀去喽——”
陈惇等他忙了一圈过来,才点了二两荔枝绿,喝在嘴里不由得哂笑起来,这比花雕的度数还低,入口又甜又软,简直跟青苹果饮料一样。怪不得这些买酒的人,一要就是二升二斗的,估计喝一天都不会喝醉。
“小二,”陈惇道:“我见你心思灵巧,这往来这么多人,你竟都记得他们的口味?”
这伙计得意道:“小人天生就是记性好,能记得光顾的客人都买过什么酒。”
“那我倒不信了,”陈惇摇头,指着进门的一个妇人道:“你看她,要买什么酒呢?”
这伙计一见来人就道:“这是篾匠王三的婆娘,母大虫一个,对他老公是非打即骂,脾气爆裂,喝酒更是比男人还能喝,到我这儿来只买烧酒,其他酒都不喝。”
果然这妇人开了口,声雄气壮地:“来二斤烧酒,速速地,老娘等不起——”
陈惇又作出不服气的样子,试了三四个人,才道:“难道你这家伙,连县令喝什么酒都知道?”
“当然知道,”这伙计乐呵呵道:“县令大人爱饮酒,常常打发人到我们酒楼来买酒,小人怎么不知道——县令最爱喝金浆醪,喝醉了就吟枚乘《柳赋》,什么‘爵献金浆之醪’,小店一直引以为荣,你看门口还有一副对联,是县尊亲笔所书呢!”
“金浆醪是么,”陈惇一挥手道:“给我来一坛,我也尝尝这县令喝的酒与老百姓喝的酒,有什么不同!”
那伙计道一声‘好嘞’,往阁子上抱出个酒坛,拍掉泥封,顿时一股酒香溢出,陈惇深深吸了几口,点了点头道:“就是这个味道,果然是金浆醪啊。”
他自斟自饮了一会儿,方才把伙计唤回来,道:“这县令打发什么人来你这儿买酒啊?”
“嗨,不就是……”伙计竹筒倒豆子全都说了。
一双小手从桌子底下伸出来,趁着陈惇不注意,举起他喝过的杯子,却被陈惇摁住了:“薇儿,小孩子不能喝酒哦。”
“哥,我就喝一口嘛。”尚薇耍赖起来。
“你不能喝,哥哥等会还要你做一件事呢。”陈惇将坛子提起来,“走,给你买酪子喝。”
陈惇带着薇儿回到县衙,已经是辰时了,他来到后堂,见到了归有光和郑若曾。原来这两人也没有休息,一直在等候他的消息。
“怎么样,”郑若曾眼里闪着希冀的光:“查到了什么?”
“有些头绪,”陈惇不置可否:“只是还要确定一下。”
见陈惇不谈这个案子,归有光便问道:“老夫一颗心全被案子牵动了,竟忘了问你,你是何方人士,可曾游庠?”
苏州话和杭州话还是有细微的不同的,归有光可能是听出来了,所以才觉得他并非本地人。陈惇就道:“学生籍贯绍兴,侥幸过了去岁县试,未曾过府试,如今来苏州府,便是一心要寻一个名师,攻读经史。”
归有光点头,显然甚是欣赏他:“我便考考你的学问,你既然过了县试,三百千、增广、声律、章义自不用说,四书应该扎实,五经学了吗?”
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是蒙学基础,至于《声律启蒙》、《大学章义》也是基本读物,陈惇就道:“四书通读了,不敢说扎实;五经只读了几遍,学的话,《尚书》算是有所启蒙。”
科举似乎要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其实不然。四书是必修不错,大小题都要从中出,而五经则是选修。五经即易,诗,尚书,春秋,礼记,科举时士子只要精通一经就可以了。乡试就是分五经试士,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就是各选一经答得最佳者为前五名。所以考试的话,五经只要精通一经就行了,但读是要都读的,因为很可能题目引经据典,出自五经里,你如果不知道的话,那就白考了。
“那就是要治《尚书》了,”归有光道:“嗯,治《书》的人多,乡试怕是要难一些。”
五经之中,士子大部分选择《尚书》、《诗》为本经,因为这两经比起其他三经来,好学许多。《春秋》泥古、《易经》晦涩、《礼记》又太多引经据典,如果学不通透的话,乡试根本过不去。
“可惜我治《易经》,”归有光道:“不能做你的老师了。”
一般来说,治经有个传承,也就是先生治什么经,弟子也学什么经,一脉相承。陈惇想起给他开讲《尚书》的曹正,一下子心头潮热,“是,学生希望能寻一个治书的先生。”
“我想想,”归有光思索了半天,“胡川甫,他治书,不过他不出今山十几年了……刘君亮,不行,要做他的入室弟子,方才肯授课……”
想来想去,归有光道:“下个月十五,我在世美堂邀请苏浙名士,共襄文会,到时候我一定给你找个名师。”
陈惇感激道:“多谢大人。”
归有光考校了几个四书中的难题,陈惇谨慎回答了,归有光不置可否,只说:“书还需再读,也不能只读朱程注解,马融、郑玄之注也应通读,对你有益。”
陈惇想了想,郑玄囊括大典,综合百家,遍注群经,打破了今、古文界限。这是在说陈惇于四书只专注经义,在文字、音韵、训诂、博物等方面没有下多少工夫。他当即受教道:“是,学生一定认真学习。”
“你的文章做得如何?”归有光又问道。
陈惇差一点就要打退堂鼓了,心虚道:“在先生这样的大家面前,学生的作文水平,实在是……不堪入目呀。”
归有光什么水平,后世论他,其主要成就就在散文创作上。他的散文博采唐宋诸家之长,继承了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又进一步扩大了散文的题材,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引进了严肃的“载道”之古文中来,使之更密切地和生活联系起来。
归有光的散文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刻绘生动,极为凝炼。结构上精巧而波折多变,夹叙夹议,跌宕多姿。在一味摹古浮饰的散文环境下,为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境界,甚至能敌文坛之主王世贞,要陈惇在这样的大家面前班门弄斧,实在是压力山大。
“无妨,”归有光似乎也觉得他的反应很有意思,笑道:“你给我看看。”
陈惇当即运笔如飞,将自己之前游览苏州古迹所感而写的一篇文章默写下来,全文不过二百来字,自然写得飞快。归有光接过来细细品读,陈惇就额头冒汗地等待他的评价。
“唔,”良久陈惇听到:“不错嘛。”
他悄悄走进一看,就见大寿跪在地上,手忙脚乱地把什么东西往衣服里包,他轻轻一呼喝,大寿受惊,衣服里掉落一块黄灿灿的金子来,一句话也不说,飞也似地跑了。
老农看到了金子,顿时来了精神,在大寿挖过的地方挖了起来,才挖出了这一坛金元宝。结果被田间巡视的里正看到了,乡亲们都围过来,这一坛金子就交了公。
“王大寿何在?”陈惇道:“速速带来。”
王大寿被带了来,果然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一双眼睛轱辘轱辘直转,问道金子的时候,就道是自己有一天晚上看到了两个人在这里埋东西,他也不知道这两人埋了什么,本来这事儿第二天他也就不太记得了,结果没过两天,又有一个人出现在了垄上,大寿觉得奇怪了,白天就试着去挖,结果挖出来了黄金。
“你看清楚了,”陈惇循循善诱道:“前后两拨人吗?”
“是的,”大寿道:“第一次来的两个人,一个举着灯笼,一个开挖,不过晚上太黑,看不太清楚,也没有听到什么声音。之后来的那个人,我勉强看到了身影,又瘦又高,应该不是第一次来的那两人之一。”
陈惇点了点头,将衙役赶回去复命,自己却没有忙着回县衙,而是抱着薇儿在田里逗了一会儿鸭子,见天色渐黑,才往街市的酒馆中走去。
吴江县地方很小,有一条长街,就是买卖最兴盛的地方,而这长街上有一家酒馆颇负盛名,买酒的人络绎不绝。
“客官里面请,”陈惇在门口没停留一会儿,就被伙计招待进去:“春风酒馆,各种酒都有,您看看您爱喝哪一种?”
陈惇将目光投向店中,只见这不大的酒馆,架子上、地上甚至阁楼上全都堆着大大小小的酒坛,往来舀酒,酒香芳香扑鼻,浸润心脾。
这伙计道:“小官人,您要喝什么酒?不是我吹,我们这儿的酒在苏州可是鼎鼎有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正所谓楼小乾坤大,酒香顾客多。开坛千君醉,上桌十里香。还有客官不远千里,专门来我们这儿买酒喝的呢!”
陈惇哈哈道:“你这儿都有什么酒,敢自称乾坤大?”
“客官您听好了,”这伙计一捏嗓子,有模有样地拉开了架势:“我们这儿有,春秋椒浆酒,杭城秋露白。西京金浆醪,高邮五加皮。汀州谢家红,处州金盘露。长安新丰市,潞州珍珠红。阮籍步兵厨,东坡罗浮春。唐时玉练槌,灞陵崔家酿。王公荔枝绿,拾遗玉露春。更有那黄州茅柴、关中桑落、平阳襄陵、淮安苦蒿、云安曲米、成都刺麻、富平石冻、建章麻姑、荥阳土窟、汾州干和、安城宜春、扶南石榴、辰溪钩藤、梁州诸蔗、兰溪河清——诸酒齐备,倒三尺金樽,只待陶潜善饮之人!”
“好好好,”陈惇听得爽快,道:“果然能倾万里之人!”
“杜大官人来了,”伙计见陈惇一时半刻没有挑选,就先去招待了另一个:“还是老样子,要珍珠红二升,罗浮春二斗,这就给您舀去喽——”
陈惇等他忙了一圈过来,才点了二两荔枝绿,喝在嘴里不由得哂笑起来,这比花雕的度数还低,入口又甜又软,简直跟青苹果饮料一样。怪不得这些买酒的人,一要就是二升二斗的,估计喝一天都不会喝醉。
“小二,”陈惇道:“我见你心思灵巧,这往来这么多人,你竟都记得他们的口味?”
这伙计得意道:“小人天生就是记性好,能记得光顾的客人都买过什么酒。”
“那我倒不信了,”陈惇摇头,指着进门的一个妇人道:“你看她,要买什么酒呢?”
这伙计一见来人就道:“这是篾匠王三的婆娘,母大虫一个,对他老公是非打即骂,脾气爆裂,喝酒更是比男人还能喝,到我这儿来只买烧酒,其他酒都不喝。”
果然这妇人开了口,声雄气壮地:“来二斤烧酒,速速地,老娘等不起——”
陈惇又作出不服气的样子,试了三四个人,才道:“难道你这家伙,连县令喝什么酒都知道?”
“当然知道,”这伙计乐呵呵道:“县令大人爱饮酒,常常打发人到我们酒楼来买酒,小人怎么不知道——县令最爱喝金浆醪,喝醉了就吟枚乘《柳赋》,什么‘爵献金浆之醪’,小店一直引以为荣,你看门口还有一副对联,是县尊亲笔所书呢!”
“金浆醪是么,”陈惇一挥手道:“给我来一坛,我也尝尝这县令喝的酒与老百姓喝的酒,有什么不同!”
那伙计道一声‘好嘞’,往阁子上抱出个酒坛,拍掉泥封,顿时一股酒香溢出,陈惇深深吸了几口,点了点头道:“就是这个味道,果然是金浆醪啊。”
他自斟自饮了一会儿,方才把伙计唤回来,道:“这县令打发什么人来你这儿买酒啊?”
“嗨,不就是……”伙计竹筒倒豆子全都说了。
一双小手从桌子底下伸出来,趁着陈惇不注意,举起他喝过的杯子,却被陈惇摁住了:“薇儿,小孩子不能喝酒哦。”
“哥,我就喝一口嘛。”尚薇耍赖起来。
“你不能喝,哥哥等会还要你做一件事呢。”陈惇将坛子提起来,“走,给你买酪子喝。”
陈惇带着薇儿回到县衙,已经是辰时了,他来到后堂,见到了归有光和郑若曾。原来这两人也没有休息,一直在等候他的消息。
“怎么样,”郑若曾眼里闪着希冀的光:“查到了什么?”
“有些头绪,”陈惇不置可否:“只是还要确定一下。”
见陈惇不谈这个案子,归有光便问道:“老夫一颗心全被案子牵动了,竟忘了问你,你是何方人士,可曾游庠?”
苏州话和杭州话还是有细微的不同的,归有光可能是听出来了,所以才觉得他并非本地人。陈惇就道:“学生籍贯绍兴,侥幸过了去岁县试,未曾过府试,如今来苏州府,便是一心要寻一个名师,攻读经史。”
归有光点头,显然甚是欣赏他:“我便考考你的学问,你既然过了县试,三百千、增广、声律、章义自不用说,四书应该扎实,五经学了吗?”
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是蒙学基础,至于《声律启蒙》、《大学章义》也是基本读物,陈惇就道:“四书通读了,不敢说扎实;五经只读了几遍,学的话,《尚书》算是有所启蒙。”
科举似乎要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其实不然。四书是必修不错,大小题都要从中出,而五经则是选修。五经即易,诗,尚书,春秋,礼记,科举时士子只要精通一经就可以了。乡试就是分五经试士,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就是各选一经答得最佳者为前五名。所以考试的话,五经只要精通一经就行了,但读是要都读的,因为很可能题目引经据典,出自五经里,你如果不知道的话,那就白考了。
“那就是要治《尚书》了,”归有光道:“嗯,治《书》的人多,乡试怕是要难一些。”
五经之中,士子大部分选择《尚书》、《诗》为本经,因为这两经比起其他三经来,好学许多。《春秋》泥古、《易经》晦涩、《礼记》又太多引经据典,如果学不通透的话,乡试根本过不去。
“可惜我治《易经》,”归有光道:“不能做你的老师了。”
一般来说,治经有个传承,也就是先生治什么经,弟子也学什么经,一脉相承。陈惇想起给他开讲《尚书》的曹正,一下子心头潮热,“是,学生希望能寻一个治书的先生。”
“我想想,”归有光思索了半天,“胡川甫,他治书,不过他不出今山十几年了……刘君亮,不行,要做他的入室弟子,方才肯授课……”
想来想去,归有光道:“下个月十五,我在世美堂邀请苏浙名士,共襄文会,到时候我一定给你找个名师。”
陈惇感激道:“多谢大人。”
归有光考校了几个四书中的难题,陈惇谨慎回答了,归有光不置可否,只说:“书还需再读,也不能只读朱程注解,马融、郑玄之注也应通读,对你有益。”
陈惇想了想,郑玄囊括大典,综合百家,遍注群经,打破了今、古文界限。这是在说陈惇于四书只专注经义,在文字、音韵、训诂、博物等方面没有下多少工夫。他当即受教道:“是,学生一定认真学习。”
“你的文章做得如何?”归有光又问道。
陈惇差一点就要打退堂鼓了,心虚道:“在先生这样的大家面前,学生的作文水平,实在是……不堪入目呀。”
归有光什么水平,后世论他,其主要成就就在散文创作上。他的散文博采唐宋诸家之长,继承了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又进一步扩大了散文的题材,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引进了严肃的“载道”之古文中来,使之更密切地和生活联系起来。
归有光的散文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刻绘生动,极为凝炼。结构上精巧而波折多变,夹叙夹议,跌宕多姿。在一味摹古浮饰的散文环境下,为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境界,甚至能敌文坛之主王世贞,要陈惇在这样的大家面前班门弄斧,实在是压力山大。
“无妨,”归有光似乎也觉得他的反应很有意思,笑道:“你给我看看。”
陈惇当即运笔如飞,将自己之前游览苏州古迹所感而写的一篇文章默写下来,全文不过二百来字,自然写得飞快。归有光接过来细细品读,陈惇就额头冒汗地等待他的评价。
“唔,”良久陈惇听到:“不错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