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惇还有一箱子礼物,送给王夫子、学政和训导们,大都是冰片、樟脑之类的;又给林润他们带了玳瑁砚台。
“你晚了十天才来上课,”王篆道:“原来是去满剌加了,那地方好玩吗?”
“好玩,”陈惇道:“非常大的港口城市,各个国家的商人都在那里交易。”
陈惇花了两晚上向他们讲述满剌加的风情和海上航行的惊险,他说地精彩,又是亲身经历,让舍友们都入了迷,甚至隔壁许多同学也纷纷加入,人越聚越多,天黑还不肯散去。又都说下一次出海,一定要带着他们一同去。
“你小心张经现在禁海,”王世望酸溜溜道:“苏州港都封闭了,哪儿还有下一次?”
张经的禁海总算有了效果,五月的时候,倭寇数千人突然从水陆两途进犯嘉兴。张经分遣参将卢镗带领保靖狼兵、总兵俞大猷带领永顺狼兵由泖湖向平望急进,参将汤克宽带领水师从中路楔入,合战于王江泾。激战数日,倭寇大败,被杀死二千人,烧死和堕水溺毙者不计其数,取得了东南抗倭以来最辉煌的胜利。
陈惇得到捷报,立刻将之发表在《苏州报》上,全苏州陷入了欢乐的海洋中。看着街上奔走相告欢庆如过节一般的百姓,陈惇和胡宗宪碰了碰酒碗,畅快地喝了起来。
“这一仗打得真是痛快,”陈惇一抹嘴巴:“抗倭以来最大的胜利了吧,值得欢庆!”
胡宗宪哈哈道:“不过匪首叶麻跑了,他跑得倒快,不然这仗就打得更完满了。”
“打仗就是要得陇望蜀,”陈惇赞同道:“不过抗倭局势越来越好了,下一仗他还跑得了吗?”
庆祝活动越演越烈,苏州百姓围住了胡宗宪的水师队伍,向他们追问大捷明细。陈惇看了一会儿问道:“杭州的庆祝活动应该更盛大吧?”
“当然,”胡宗宪的脸庞在半明半暗的烟花中看不太清楚:“杭州父老扎彩门郊迎十里之外,迎接张总督和他的胜利之师,焚香拜祝道:‘若无张大人,省城岂能宴安如此。’我从杭州过来,真的跟过节似的。”
陈惇话到嘴边:“你怎么不在杭州享受胜利,跑到苏州来呢?”他想了想忽然也就明白了,胡宗宪在赵文华和京中势力的操控下,和张经处于微妙的夺权阶段,而这场大捷是张经全权指挥的,胡宗宪虽然也有功劳,但论赏的时候居然被张经有意忽略了——
陈惇知道他在想什么,张经领兵的本事不差,成绩也有,王江泾就是明证,他坐稳这个总督位置,胡宗宪就没有半分机会了。
“梅林兄,”陈惇放下酒碗,认真问道:“功名和海疆平静,你选哪个?”
陈惇知道他喜好权术,喜爱功名,但现在是抗倭的大好局面,如果他要上位,很可能就会破坏这种局面,让千辛万苦得来的胜利化为乌有。
“……我不会选择的,”胡宗宪也放下了酒碗,他的神色深不可测:“因为对我来说,功名和海疆平静,是连在一起的!”
他现在不会和张经争风头的,因为他和赵文华已经商定了颠倒乾坤之计,随着王江泾大捷的消息以十万火急的速度向北京传去,同样有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弹劾奏疏走了相同的驿道,两封奏疏一先一后抵达了京城。
严府中,大小二严看着这两封奏疏,露出了一模一样的神色。
“……王江泾大捷,斩首二千,实实在在的功绩,”严嵩眼下一片青黑,是刚才值了两个大夜的结果:“文华却弹劾他畏敌失机,这不是可笑吗?!”
“经糜饷殃民,畏贼失机,欲俟倭饱飏,剿余寇报功,宜亟治,以纾东南大祸。”严世蕃看得更仔细些,啐了一声怒道:“大祸没看到,大捷倒是来了!”
“他弹劾张经的这些罪名,倒也不算无的放矢,”严嵩又带起眼镜看了一遍,“我听说张经在江浙地方摊派军饷,百姓苦之。畏敌失机……拖了一年多才打了一场仗,捕风捉影倒也像那么回事。如果没有王江泾这一战的话,我看他这封奏疏八成会顶用,毕竟皇上想要速战速决,一年多已经是等待的极限了。可他偏偏能在张经打了胜仗,而且是大胜仗之后来这么一封奏疏,那就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皇上还嫌他事多,给张经添麻烦呢。”
毕竟有了这么一场大胜仗,皇帝之前累积的所有不满也会烟消云散了,他会对张经更为倚重,而赵文华那个可笑的祭海差事,大概也就到了头,可以回京交差了。
这可真成了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了!
赵文华决不能容忍张经坐稳江南总督的位置,因为一旦坐稳了,张经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他;而严世蕃也决不能容忍张经坐稳江南总督的位置,因为一旦坐稳了,李默势力大涨,一内一外,严氏父子就成了他们的夹馅点心了!
严世蕃的独眼滴溜溜转着——
“张经的奏疏拦不住,”他露出一个阴测测的笑容来:“但赵文华的奏疏,我们可以改一改。”
严嵩皱起眉头来:“你要怎么改?”
“其实很简单,张经畏敌失机是原罪,”严世蕃轻声道:“他屡次拖延战机,根本不是他说的想要诱敌深入,而是让倭寇饱飏劫掠而去,他只是追击零散倭寇报功。而王江泾大捷,根本不是他的功劳,而是在赵文华屡次催促下,不得已派兵一战的结果!”
“文华和张经不睦,张经能听他的话,派兵一战?”严嵩道:“何况文华几斤几两皇上是心中有数的,把战果归在文华头上,谁会相信?”
“我还没说完呢,爹,”严世蕃桀桀一笑:“赵文华不过是个钦差御史,他只有督战之功,但实际指挥战斗的人另有其人,我觉得陛下会很愿意相信,他青眼有加暗中砥砺的人才打赢了这场仗,而张经是个——窃取他人之功为己功的小人。说实话,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主将窃取功劳,争夺赏赐,在战场上并不少见。像俞大猷这个老实人,经常就是打赢了胜仗,功劳却被文官或者上级武官给抢走,他也一声不吭毫无怨言。严世蕃就打算把真相篡改为王江泾大捷是胡宗宪指挥的,赵文华督战的,而张经窃取了胜利果实,贪天之功——
“……倭寇犯嘉兴,经匿而不报。臣祭海方得闻此,因而质之,经怒曰尔匹夫安得闻此,必妄也!臣再促其将兵,则曰军事非尔所宜问,”严世蕃下笔如飞:“臣职虽祭海,然御史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有大政,惟所见闻得纠察,经拥兵营私,怠战养寇以挟朝廷,不称职如此,臣明著实迹以闻。”
“……倭寇荼毒,群情激奋,必欲以死战,臣亦以大义激劝,经意甚怒,不肯将兵,臣不得已,欲奏经不战,经闻之大惧,深恐陛下劾问,乃允一战。然经畏敌如虎,不欲解嘉兴之围,坐视城池失陷如未睹也。”
严世蕃加上了胡宗宪的“功劳”:“方是时,卢镗、汤克宽、俞大猷等皆将兵,贼攻嘉兴愈著,缓急无可解,浙江巡按胡宗宪乃亲冒矢石,披坚执锐,救于城下。贼乃大溃而去,宗宪斩首千余,追贼再战于石塘湾,与保靖狼兵合围聚歼于王江泾。”
在严世蕃的奏疏中,赵文华是大义凛然、刚直不阿的忠臣,胡宗宪则是挺身而出、指挥若定的勇士,唯有张经是个畏敌如虎、养寇自重且强夺战果的小人,短短一千字却将张经污蔑地面目全非,同时奏请皇上明察战况,将张经这个辜负了圣恩的人革职问罪。
这一封完全颠倒了黑白的奏疏写完,严嵩才缓缓道:“你让皇上查明战况,难道不怕他真的派人去查?”
“咱们这个皇上疑心太重,”严世蕃哈哈道:“你若是不写这一句,他便一定会查;写了这一句,他就不会查——而且结果不在查不查上,如果我们暗中指使御史为张经说话,也不用说什么张经冤枉,没有养寇之类的话,只说临战不宜换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几句,咱们皇上一定雷霆大怒,张经就死定了。”
“说到底,是咱们皇上心中先存了怀疑,”严嵩点头道:“张经拖了一年多不肯出战,悖了皇上想要速战速决的想法,文华弹劾他畏敌失机,说到了他的心里。”
两本奏疏同时呈送到了嘉靖帝的案前,当然嘉靖帝对赵文华这本奏疏的反应,很叫人捉摸不透。
“惟中,”嘉靖帝看着面前似乎在走神的严嵩,不悦道:“想什么呢?”
严嵩吃力地从杌子上起身请罪道:“臣刚才走神了……就是想到赵文华,弹劾别人十大罪状,却不知道自己的罪状也是不小。”
嘉靖帝哦了一声,意味不明道:“他有什么罪?”
“文华之罪在于越权,”严嵩叹口气道:“他职责不过巡视海疆,替陛下祭祀龙王,却擅自参与军国大事,屡次督促张经出兵,干扰将帅的决策,这都是监军才做的事情,文华却越俎代庖,实在是大罪。”
“你这么说的话,”嘉靖帝哼了一声,道:“胡宗宪也是大罪了,他不过是巡按浙江御史,七品官儿却领兵出战,解救嘉兴之围,他不该挺身而出,而是该坐视不管,任由张经决策是吗?”
“文华有罪该死,胡宗宪有功无过,”严嵩道:“若没有他率领青壮解救嘉兴,嘉兴势必惨遭荼毒,更没有斩首二千的大捷了。”
“那朕就不明白了,”嘉靖帝怒火高万丈:“胡宗宪和赵文华都做了他们该做的事情,为什么张经这个朕亲自任命的,本该为国为民守卫疆土,抵抗倭寇的心腹大臣,提督六省军政的总督,却不能保黎庶、御倭寇,还要颠倒黑白,占据别人的功劳?你说,这是怎么回事?!”
“你晚了十天才来上课,”王篆道:“原来是去满剌加了,那地方好玩吗?”
“好玩,”陈惇道:“非常大的港口城市,各个国家的商人都在那里交易。”
陈惇花了两晚上向他们讲述满剌加的风情和海上航行的惊险,他说地精彩,又是亲身经历,让舍友们都入了迷,甚至隔壁许多同学也纷纷加入,人越聚越多,天黑还不肯散去。又都说下一次出海,一定要带着他们一同去。
“你小心张经现在禁海,”王世望酸溜溜道:“苏州港都封闭了,哪儿还有下一次?”
张经的禁海总算有了效果,五月的时候,倭寇数千人突然从水陆两途进犯嘉兴。张经分遣参将卢镗带领保靖狼兵、总兵俞大猷带领永顺狼兵由泖湖向平望急进,参将汤克宽带领水师从中路楔入,合战于王江泾。激战数日,倭寇大败,被杀死二千人,烧死和堕水溺毙者不计其数,取得了东南抗倭以来最辉煌的胜利。
陈惇得到捷报,立刻将之发表在《苏州报》上,全苏州陷入了欢乐的海洋中。看着街上奔走相告欢庆如过节一般的百姓,陈惇和胡宗宪碰了碰酒碗,畅快地喝了起来。
“这一仗打得真是痛快,”陈惇一抹嘴巴:“抗倭以来最大的胜利了吧,值得欢庆!”
胡宗宪哈哈道:“不过匪首叶麻跑了,他跑得倒快,不然这仗就打得更完满了。”
“打仗就是要得陇望蜀,”陈惇赞同道:“不过抗倭局势越来越好了,下一仗他还跑得了吗?”
庆祝活动越演越烈,苏州百姓围住了胡宗宪的水师队伍,向他们追问大捷明细。陈惇看了一会儿问道:“杭州的庆祝活动应该更盛大吧?”
“当然,”胡宗宪的脸庞在半明半暗的烟花中看不太清楚:“杭州父老扎彩门郊迎十里之外,迎接张总督和他的胜利之师,焚香拜祝道:‘若无张大人,省城岂能宴安如此。’我从杭州过来,真的跟过节似的。”
陈惇话到嘴边:“你怎么不在杭州享受胜利,跑到苏州来呢?”他想了想忽然也就明白了,胡宗宪在赵文华和京中势力的操控下,和张经处于微妙的夺权阶段,而这场大捷是张经全权指挥的,胡宗宪虽然也有功劳,但论赏的时候居然被张经有意忽略了——
陈惇知道他在想什么,张经领兵的本事不差,成绩也有,王江泾就是明证,他坐稳这个总督位置,胡宗宪就没有半分机会了。
“梅林兄,”陈惇放下酒碗,认真问道:“功名和海疆平静,你选哪个?”
陈惇知道他喜好权术,喜爱功名,但现在是抗倭的大好局面,如果他要上位,很可能就会破坏这种局面,让千辛万苦得来的胜利化为乌有。
“……我不会选择的,”胡宗宪也放下了酒碗,他的神色深不可测:“因为对我来说,功名和海疆平静,是连在一起的!”
他现在不会和张经争风头的,因为他和赵文华已经商定了颠倒乾坤之计,随着王江泾大捷的消息以十万火急的速度向北京传去,同样有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弹劾奏疏走了相同的驿道,两封奏疏一先一后抵达了京城。
严府中,大小二严看着这两封奏疏,露出了一模一样的神色。
“……王江泾大捷,斩首二千,实实在在的功绩,”严嵩眼下一片青黑,是刚才值了两个大夜的结果:“文华却弹劾他畏敌失机,这不是可笑吗?!”
“经糜饷殃民,畏贼失机,欲俟倭饱飏,剿余寇报功,宜亟治,以纾东南大祸。”严世蕃看得更仔细些,啐了一声怒道:“大祸没看到,大捷倒是来了!”
“他弹劾张经的这些罪名,倒也不算无的放矢,”严嵩又带起眼镜看了一遍,“我听说张经在江浙地方摊派军饷,百姓苦之。畏敌失机……拖了一年多才打了一场仗,捕风捉影倒也像那么回事。如果没有王江泾这一战的话,我看他这封奏疏八成会顶用,毕竟皇上想要速战速决,一年多已经是等待的极限了。可他偏偏能在张经打了胜仗,而且是大胜仗之后来这么一封奏疏,那就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皇上还嫌他事多,给张经添麻烦呢。”
毕竟有了这么一场大胜仗,皇帝之前累积的所有不满也会烟消云散了,他会对张经更为倚重,而赵文华那个可笑的祭海差事,大概也就到了头,可以回京交差了。
这可真成了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了!
赵文华决不能容忍张经坐稳江南总督的位置,因为一旦坐稳了,张经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他;而严世蕃也决不能容忍张经坐稳江南总督的位置,因为一旦坐稳了,李默势力大涨,一内一外,严氏父子就成了他们的夹馅点心了!
严世蕃的独眼滴溜溜转着——
“张经的奏疏拦不住,”他露出一个阴测测的笑容来:“但赵文华的奏疏,我们可以改一改。”
严嵩皱起眉头来:“你要怎么改?”
“其实很简单,张经畏敌失机是原罪,”严世蕃轻声道:“他屡次拖延战机,根本不是他说的想要诱敌深入,而是让倭寇饱飏劫掠而去,他只是追击零散倭寇报功。而王江泾大捷,根本不是他的功劳,而是在赵文华屡次催促下,不得已派兵一战的结果!”
“文华和张经不睦,张经能听他的话,派兵一战?”严嵩道:“何况文华几斤几两皇上是心中有数的,把战果归在文华头上,谁会相信?”
“我还没说完呢,爹,”严世蕃桀桀一笑:“赵文华不过是个钦差御史,他只有督战之功,但实际指挥战斗的人另有其人,我觉得陛下会很愿意相信,他青眼有加暗中砥砺的人才打赢了这场仗,而张经是个——窃取他人之功为己功的小人。说实话,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主将窃取功劳,争夺赏赐,在战场上并不少见。像俞大猷这个老实人,经常就是打赢了胜仗,功劳却被文官或者上级武官给抢走,他也一声不吭毫无怨言。严世蕃就打算把真相篡改为王江泾大捷是胡宗宪指挥的,赵文华督战的,而张经窃取了胜利果实,贪天之功——
“……倭寇犯嘉兴,经匿而不报。臣祭海方得闻此,因而质之,经怒曰尔匹夫安得闻此,必妄也!臣再促其将兵,则曰军事非尔所宜问,”严世蕃下笔如飞:“臣职虽祭海,然御史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有大政,惟所见闻得纠察,经拥兵营私,怠战养寇以挟朝廷,不称职如此,臣明著实迹以闻。”
“……倭寇荼毒,群情激奋,必欲以死战,臣亦以大义激劝,经意甚怒,不肯将兵,臣不得已,欲奏经不战,经闻之大惧,深恐陛下劾问,乃允一战。然经畏敌如虎,不欲解嘉兴之围,坐视城池失陷如未睹也。”
严世蕃加上了胡宗宪的“功劳”:“方是时,卢镗、汤克宽、俞大猷等皆将兵,贼攻嘉兴愈著,缓急无可解,浙江巡按胡宗宪乃亲冒矢石,披坚执锐,救于城下。贼乃大溃而去,宗宪斩首千余,追贼再战于石塘湾,与保靖狼兵合围聚歼于王江泾。”
在严世蕃的奏疏中,赵文华是大义凛然、刚直不阿的忠臣,胡宗宪则是挺身而出、指挥若定的勇士,唯有张经是个畏敌如虎、养寇自重且强夺战果的小人,短短一千字却将张经污蔑地面目全非,同时奏请皇上明察战况,将张经这个辜负了圣恩的人革职问罪。
这一封完全颠倒了黑白的奏疏写完,严嵩才缓缓道:“你让皇上查明战况,难道不怕他真的派人去查?”
“咱们这个皇上疑心太重,”严世蕃哈哈道:“你若是不写这一句,他便一定会查;写了这一句,他就不会查——而且结果不在查不查上,如果我们暗中指使御史为张经说话,也不用说什么张经冤枉,没有养寇之类的话,只说临战不宜换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几句,咱们皇上一定雷霆大怒,张经就死定了。”
“说到底,是咱们皇上心中先存了怀疑,”严嵩点头道:“张经拖了一年多不肯出战,悖了皇上想要速战速决的想法,文华弹劾他畏敌失机,说到了他的心里。”
两本奏疏同时呈送到了嘉靖帝的案前,当然嘉靖帝对赵文华这本奏疏的反应,很叫人捉摸不透。
“惟中,”嘉靖帝看着面前似乎在走神的严嵩,不悦道:“想什么呢?”
严嵩吃力地从杌子上起身请罪道:“臣刚才走神了……就是想到赵文华,弹劾别人十大罪状,却不知道自己的罪状也是不小。”
嘉靖帝哦了一声,意味不明道:“他有什么罪?”
“文华之罪在于越权,”严嵩叹口气道:“他职责不过巡视海疆,替陛下祭祀龙王,却擅自参与军国大事,屡次督促张经出兵,干扰将帅的决策,这都是监军才做的事情,文华却越俎代庖,实在是大罪。”
“你这么说的话,”嘉靖帝哼了一声,道:“胡宗宪也是大罪了,他不过是巡按浙江御史,七品官儿却领兵出战,解救嘉兴之围,他不该挺身而出,而是该坐视不管,任由张经决策是吗?”
“文华有罪该死,胡宗宪有功无过,”严嵩道:“若没有他率领青壮解救嘉兴,嘉兴势必惨遭荼毒,更没有斩首二千的大捷了。”
“那朕就不明白了,”嘉靖帝怒火高万丈:“胡宗宪和赵文华都做了他们该做的事情,为什么张经这个朕亲自任命的,本该为国为民守卫疆土,抵抗倭寇的心腹大臣,提督六省军政的总督,却不能保黎庶、御倭寇,还要颠倒黑白,占据别人的功劳?你说,这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