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下旬,在渔阳的官道之上,一只有着数千人的队伍,正在行进着。
    在这只队伍的外围,不断有燕国的骑兵来回巡视,看护着队伍中间的民众。
    这是根据燕、赵两国的盟约规定,燕国将大河之西的阿城、聊城、莘邑等二十余座,原齐国的城邑划给赵国。但是这些城邑的民众,若愿意来燕国者,赵国不得阻拦。
    燕国给予这些,愿意迁徙来燕民众的承诺是:分房、分田、分发农具,这些民众来燕国的前两年免税,并负责其家庭人口的口粮。
    随着这么多年来,燕国的农具在不断改进。
    尤其是八牛犁与耧车的普通推广与使用,辽地各郡大规模的平原农田开发,不说一般的老百姓,就说建设兵团所耕种的大批农田,田亩与粮食的产量,都是逐年增高。
    燕国各工业区的技术人员,对于“八牛犁”与“耧车”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进。
    譬如说“八牛犁”,也根据民众的需求,有了什么“二牛犁”、“四牛犁”等,进入了普通农户的家中;耧车也分为了大、中、小等多种农具,被普通农户使用。
    农具如此,肥料更是燕国民众现在种地的必备之物。
    燕国的变化和发展,不知不觉中,已经大大超过姬康心中的设想。
    尤其是许多行业的发展,更是超过了姬康的预料。
    因为粮食是燕国的控制物资,民众的粮食只能卖给官府。每年各郡县官府的粮仓都在扩建,这让各地官府的官员高兴的同时,也痛苦不堪。
    说起来燕国的总人口数,已居于各国之冠。
    但是现在燕国目前的状况,仍是疆域大、粮食多,而人口少。
    齐地四郡刚归附燕国,这个不说。就说燕国原先的各郡,尤其是在辽地的各郡,粮食多的居然让民众们,开始奢侈的用来喂养家畜了。
    这在数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在这种情况下,燕国对于民众的粮食赋税,也在逐年降低。
    如今按照燕国《粮律》的规定,燕国民众每年所产粮食,上交官府两成外。家中的粮食储备,必须要有三年以上的储备,方能出售给官府。
    没办法呀!如果放开粮食收购,官府的粮仓虽年年扩建,也放不下呀!
    在许多燕国官员看来,燕国每年所产的粮食,不要说供应给燕国这一千六七百万人就食,就是供应整个天下民众就食,也绰绰有余了。
    都这样了,自家年轻的君王还一而再,再二三的强调粮食储备的重要性。
    什么“有粮在手,心中不慌”;什么“民为本的基础就是粮食”;什么“各项产业发展的基础就是粮食产业”等等。
    姬康所说的这些话,现在也已被燕国各郡县的官员们,经常引用并阐述。
    在这种情况下,燕国对国内的商户,已经放开了粮食的买卖,但规定必须从官府购买,不得私下在民间购买。否则,一旦发现,卖粮的农户与买粮的商户,必然重罚。
    并且规定,粮食只能在国内自由买卖,出国买卖必须要经过官府批准。
    当然,粮食与肉类所制成的附加品,还有酒、瓷器等,都可以高价卖给外国。
    因为每年粮食的丰收,从而也带来了,燕国与粮食有关的许多产业的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酒业、糖业等等,都开始进入到快速高效的发展之中。
    尤其是战马的大量增加,也无形之中增强了燕国军队的战斗能力。
    在燕国辽地北部的各郡县,都建有大型的战马饲养地,配有专职的官员。
    这个时代,马匹的重要性,对于各国来说,都是重中之重。
    在这种情况下,姬康与几位阁相商量后,从今年开始,燕国陆军的第四军,第五军,第六军三个军,也全部改为快速打击部队。
    对于以上的三个军,准备用一年的时间,全部改建完成。
    而随着造船业的发展,海军的扩建也被姬康提到了议程之中。
    姬康批准,秋收结束之后,在十月招兵期,扩建海军一个军。
    成立燕国海军第三军,军长由张天来担任。
    粮食的充裕,民众生活质量的大幅改善,医学的突飞猛进,也让燕国民众的寿命乃至婴儿的出生存活率,大为提高。
    尤其是医学的发展,更是突飞忙进。在姬康的大力倡导之下,现在襄平学院在各郡的分院,都设立了医学分院,解剖学更是被实践应用。
    说句实话,这个时代的尸体标本,是不缺少的。
    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民众的思想,还没有像姬康前世众多朝代一般,那么的保守。对于许多先进思想的阐述,民众都是能接受和理解的。
    燕国民众的寿命,经过抽样统计,已经由原来三十岁左右的平均寿命,增加到五十多岁;婴儿的出生存活率,也由原来的百分之二十以上,降低为百分之十以下。
    姬康坚信,只要努力,民众的寿命与婴儿出生的存活率,达到前世华夏的标准,是一定能够实现的。要知道,这个时代,空气的品质可是比前世要好上太多了呀!
    从中原各国乃至各地引进人口,是燕国的基本国策。
    就说这次燕国与赵、楚、魏三国的盟约来说,都有引进人口的条约在内。按姬康的话来说,土地、城邑我燕国可以给你,但是其地之上的民众,还是我燕国来养吧!
    这批迁往渔阳郡的数千民众,就是从河西之地迁徙来燕的最后一批民众了。
    按燕国朝堂的规划,在十月底之前,从赣榆、河西等地迁徙民众的工作,必须结束。
    在渔阳官道之上的这数千民众,或是赶着车辆,或是步行,偕老扶幼,在行进着。
    虽然看上去有点疲惫,但衣服整洁,脸上都带着那么一丝丝的向往与期待。
    队伍里不时传来一阵欢笑声,让坐在车上的众多老者,脸上也微笑起来。
    鞠武骑马,在队伍的最前方。
    与队伍中的欢声笑语来比,鞠武此刻的脸上,则是神情严肃许多。
    为锻炼韩非与鞠武二人,姬康把从迁徙河西之地民众的任务,交给了他俩。
    这最后一批迁徙的民众进入到燕国后,二人分开。韩非带数千人前往上谷郡,鞠武则带着这几千人前往渔阳郡安置。
    对于此番自家君王给予的任务,鞠武非常重视。
    鞠武知道,从赣榆等地迁徙的十数万民众,已经从齐地,乘海军的船只迁往了辽地。而此番从河西之地迁徙的民众,则是沿陆地官道迁往燕国的北部上谷、渔阳等边郡。
    鞠武是个聪明人,在姬康身边,自然明白自家君王对于民众迁徙的重视程度。
    最起码的要求,不能因饥寒病残,而死亡一人。
    “鞠武大人,再经过一天,我们就能到达此行安置的村庄了。前方营地,当地官员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只待迁徙民众进营地休息了。”
    一个前方的斥兵,骑马向鞠武禀报道。
    鞠武在马上抬头看了看天色,发现已至下午。
    指着前方的官道,对这个斥兵吩咐道:
    “传我令,在天黑之前,迁徙队伍要赶到前方的营地,军士要协助当地官员与迁徙民众,埋锅造饭,让民众休息一晚,明天清晨再予上路。记住,严格按迁徙律令执行。”
    “诺。”这个斥兵在马上,双手一抱,回答道。
    自进入到燕地之后,迁徙民众的安全,就不用再担忧土匪或其他劫匪的骚扰了。
    在聊城、阿城等地劝说民众迁徙时,的确碰到了许多的麻烦。甚至动用了情报局在当地的人员,才劝说了数万民众前来燕国。
    但是,现在这一切都过去了。只待休息一晚,明天把这些民众迁徙到目的地,安置好后,鞠武就完成了此行迁徙的任务,可以回蓟都了。
    此时,已进入到十月,天气也寒冷起来。
    鞠武率领的这只迁徙队伍,五千多民众,加上护送民众的一千多军士,总计六千多人。再加上众多的迁徙车辆与牲畜,也算得上规模很大了。
    来到前方的营地时,当地县府的县令与几个官吏迎接了上来。
    “拜见大人。”县令与身后的几个官员,对着鞠武躬身行礼道。
    鞠武从马上下来,躬身回礼,对县令等众官员道:“辛苦各位了。”
    “鞠大人,鞍马劳顿,一路辛苦了。”
    “县令大人,客气了。我等不用再相会客气,先把迁徙的民众安置好吧!”
    “哦,下官遵令。”
    在十月中旬,从赣榆乃至河西之地,迁徙到燕国的二十余万民众,全部安置完毕。

章节目录


大燕公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山中老犬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山中老犬并收藏大燕公子最新章节